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驼铃声声响 红旗进高原——第一面进入拉萨国旗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西宁10月4日电题:驼铃声声响红旗进高原——第一面进入拉萨国旗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浡、李彦南

从茶卡盐湖出发顺着国道G109一路向西,拐进省道S2013,行车不过20分钟,在草滩远处出现了一片被大树包围的建筑,这里就是莫河骆驼场。

在莫河骆驼场的礼堂旁,是由20世纪60年代莫河骆驼场老会议室改造成的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在陈列馆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仿制品),这面一米五见方的红旗由多块红布拼接而成,不太规整的黄色五角星是用黄布剪成缝补上去的。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介绍,这面国旗是解放军第一次开赴拉萨前,由战士和驼工们共同制作的。

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仿制品)。新华社记者李彦南摄

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仿制品)。新华社记者李彦南摄

1951年5月23日,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分三路进驻西藏。1951年8月,西北军区派遣第十八军独立支队由青海香日德出发开赴西藏拉萨。

“当时,独立支队的政委是慕生忠,这也是慕生忠同志第一次进藏。”张存虎介绍,为给独立支队进藏提供后勤保障,西北军区组织起由2万多头(只)牲畜、3000余名战士和驼工组成的运输队伍。“这是莫河骆驼场老驼工们扛着国旗第一次向西藏进发。”

听着头驼的声声驼铃,跟着红旗向前的脚步,绵延数公里的驼队边走边探路,翻过白雪覆盖的巴颜喀拉山,蹚过布满水洼沼泽的黄河源区,于1951年12月抵达拉萨。

“从1951年8月上旬开始,驼工们走了4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总共运粮400万斤,数百名队员牺牲在进藏途中,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牲畜更是损失严重,平均每前行500米就有一头牲畜倒下。”张存虎说,倒下的牲畜成了后面队伍的“路标”,驼工们没有停下脚步,渴了饿了,就抓起一把炒面,嚼几个“雪豌豆(冰雹)”;又冷又困,就睡在骆驼脖子底下。他们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不管再难再险,也要举着国旗前进,将物资运抵拉萨。

1953年,驻藏部队粮食告急,为缓解西藏物资紧张情况,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组建西藏运输总队,在原有基础上将驼队扩充至骆驼2.8万峰,驼工数千名。甘肃小伙李得瑜就是新驼工之一。

1953年11月,西藏运输总队的驼队陆续从青海香日德出发紧急驰援西藏。

1953年进藏时使用的胶轮大车。(莫河骆驼场供图)

1953年进藏时使用的胶轮大车。(莫河骆驼场供图)

一路上,大地被冰雪覆盖,骆驼吃不到草,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滩,还都是长着尖刺的植物,不少原本膘肥体壮的骆驼瘦成了骨架,越来越多的骆驼倒下去了。在恶劣的环境下,驼工们也扛不住了,一个接一个倒下。“但我们不能停,西藏的军民还等着这批粮食。”李得瑜说。

仅仅用了54天,驼工们徒步1438公里,将第一批近100万斤粮食突击运抵西藏,西藏的粮食危机化解了。

回忆起那段经历,李得瑜红了眼眶,当时他跟队友拉着15峰骆驼从山上下来,远远地看到山脚下的那曲,这两个满身风雪的驼工相拥而泣,他们牵着骆驼,盯着远处楼房上的五星红旗疾步前行,近两个月的生死征途,在看到国旗的一瞬间终于画上句号。

据统计,此次任务出发时有2.8万峰骆驼,顺利返回的不足2000峰,骆驼死亡率超过90%。换算下来,相当于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要牺牲1峰骆驼。

这个几乎将全国的壮年骆驼消耗殆尽的运输任务,也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原因之一。

1954年5月,1200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用了7个月零4天,打通了青藏公路,自此,进藏的声声驼铃成了历史。

70多年过去,第一面进入西藏拉萨的五星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妥善保管,70年前成立的西藏运输总队也早已成为历史,随着青藏高原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完善,前往拉萨之路已成坦途。

近年来,青海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位于草原深处的莫河骆驼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在莫河骆驼场开花结果,这个建在红旗下的骆驼场正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生机”。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武汉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 部分轮渡停航 山西忻州五台县发生意外窒息事件 造成7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