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关键是大学英语教育向何处去
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发布的一则通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通知称:经学校2023年第五次本科生院院务会研究决定,学校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英语水平考试和校外其他各类英语考试是否参加及其考试成绩作为本科生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件。也就是说,自2023年9月1日起,西安交大不再将四六级及其他校内外英语考试作为本科生毕业的“硬性门槛”。
西安交通大学一位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该消息属实”。该老师解释说,很多其他高校在十年前就已经取消挂钩。另据极目新闻报道,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并非西安交大特立独行的做法,而是学校根据当前发展形势作出的一个正常的举措,希望人们不要过度解读。
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不少高校就将四六级与学位证脱钩,2013年前后,又有很多高校宣布不再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本科毕业“捆绑”在一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脱钩与挂钩之争,背后的症结究竟是什么?
西安交大发布通知称,四六级和学位证脱钩来源:视觉中国
“一刀切”并不合理
多位专家表示,“一刀切”地将英语四六级成绩与本科能否毕业“挂钩”并不合理。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以前,很多大学把四六级作为毕业获得本科文凭的必要条件,在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下,很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四六级的备考上。尤其有不少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多次努力也无法达到四级的成绩要求。在“拿不到学位证”的压力下,就可能想到作弊、替考等“歪招”,这种应试风气也影响了正常的专业英语教学。
另外,一些专业对外语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后的应用场合也很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本科四年花大量精力去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也要打一个问号。“这就是为何2005年教育部提出脱钩时,多数高校和教育者都很赞同。”他说。
事实上,教育部始终没有要求过学生必须获得英语四六级成绩才能毕业。2005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推行以来的首次改革,将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成绩单。不发证书的做法正是为了给当时社会上不理性的“四六级热”降温。
在2005年2月教育部举办的改革方案发布会上,教育部明确重申,参加四六级考试历来都是自愿的,教育部从来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参加四六级考试。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解释了当时这项改革的底层逻辑:“我们希望以一种宏观调控的方式降低考试的社会关注度。”
她说,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社会过度夸大。有的学校把四六级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把四六级考分作为用人标准。这样就必然导致不少学校为了盲目追求通过率而进行应试的教学。“考试成为大学毕业通行证、社会就业的重要标尺,也就意味着它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反而被淡化和弱化,这显然跟设计考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
这场发布会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相继宣布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学位证脱钩。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黄婕则对媒体表示,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针对全国普遍水平而言,而实际上,华理学生使用的课本难度已大大超过了全国英语四级水平了,因而四六级考试不能再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
北京大学在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本科毕业挂钩方面一直十分谨慎。北京大学原教务部副部长、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观察到,近几年,国内的英语教学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高中英语教学水平、中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都在快速提高;二是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无论教材还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和国际接轨,使用英文原文材料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现在本科都很强调科研,做科研不可能不去读英文文献”。
“考虑到这些新的趋势,一些学校还用四六级作为杠杆去要求学生,就没有必要了,改革势在必行。西安交大这次取消挂钩,应该也是学校根据当下的实际英语学习情况做出的决定。”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卢晓东建议,每所高校要根据自身生源的英语水平、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学改革中英文教材的比例、不同专业对英文文献的最新要求等来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要脱钩。
取消挂钩不意味取消英语学习
脱钩并不意味着四六级考试成绩不重要。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四六级仍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很多高校宣布脱钩之后,其中仍有部分大学采取“软挂钩”方式。不同高校对于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有着一定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规定在英语总评分中四级考试成绩还占一定权重。此外,多数大学对研究生、博士生的招录要求中,四六级分数是一个重要选项。学生到社会上求职时,很多单位仍把四六级分数作为评估其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在持续改革:弱化应试感、强调应用性是改革的主要方向。早在2005年的首次英语四六级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考察,将听力比例由原来的20%提至35%,其中,听力题目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取消完形填空题型,翻译比例明显加重。此后又经过数次改革,四六级考试难度也在逐年加大。不过,虽然整个社会对于英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试仍不是四六级的必选项。
目前,大学四六级考试被诟病最多的仍是“学生即便通过了四级考试,却没有真正拥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卢晓东说,近些年,四六级考试的改革方向是“更灵活地应用”,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强调语法和阅读,而是重在考察如何将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如何有效使用它。实际上,一方面,他赞同大学不要“一刀切”地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挂钩;另一方面,也认为四六级作为一种全国统一的考核评估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取消挂钩不意味着取消英语学习。”他反复强调。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英语无论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还是中国对外交流都至关重要。因此,不同层级的学校要“因校制宜”,有些高校可以考虑继续挂钩,“总的方针是必须始终强调英语学习、英语教育在大学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称,取消挂钩,不是说不重视英语,而是要转变英语教学的应试倾向,从重视应试转变为重视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回归到英语教学的本身。
因此,是否取消挂钩不是问题的症结,关键是大学英语教育向何处去。卢晓东提到,近年来,另一个高校英语改革的趋势是大幅削减公共英语课学分,原来很多大学四年的英语必修课都在16学分以上,北京大学在2000年左右就已将英语课的学分降至8学分以下。
目前,北大对于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中的英语课程采取弹性学分制,分级培养,具体而言,所有新生(英语专业学生和留学生除外)入学后须参加英语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划为A级、B级、C级和C+级,分别对应8、6、4和2学分的英语必修要求。对水平最高的C+级的学生,只需修“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写作”就可满足本科毕业对英语的要求。
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对《中国新闻周刊》建议,在高中生英语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大学再继续学习基础英语没有必要,各高校可以根据生源的英语水平,更好结合不同专业课对英语的要求,采取灵活的英语学习方式。大学英语考试改革,也应探讨如何“更好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卢晓东也建议,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估应该采取更多元的方式,标准不要太单一。
但这种改革难点就在于高校内部采用的英语考核方式,社会上是否认可。熊丙奇坦言,取消挂钩后,四六级考试就变为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社会化考试,托福、雅思都属于此类,这也是四六级考试多年来改革的一个方向。对社会化考试而言,只有考试评价质量很高,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出考试者真实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记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