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21日电题:采访札记:从义乌之“小”看中国经济之大
新华社记者韩洁、于佳欣、屈凌燕
市中心,五大市场片区连接成中国小商品城单体规模最大的市场,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公路上,一天穿梭的货车多的时候约2万辆;每天平均3000万件快递从这里发出……
这里就是浙江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9月的义乌,暑热犹在。记者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感受着“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场”的热度。
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汇聚在此,采购商品、洽谈合作。穿行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中,深感市场之大:7.5万家商铺,如果按每天市场营业8小时、每家停留3分钟计算,需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些商铺关联着全国21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3200万产业工人。
40多年来,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书写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传奇,创造了具有“无中生有”等创新精神的义乌经验,相关数据更是成为反映中国乃至全球外贸及经济趋势的一张晴雨表。
这里是一扇窗口,透过义乌,察市场,观中国,看世界。
在义乌,小商品拥有大市场——
走进商贸城二区的五金工具配件区域,记者遇到前来采购的尼泊尔商人毕需努。
“在义乌这个市场,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这位常驻义乌20多年的采购商说,在义乌做生意非常便利,每年往来义乌的尼泊尔商人超过6000人次。
义乌汇聚着26大类210万种商品,贸易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集装箱往往就是一个小超市”。
“不要小看一个拉链,义乌拉链产量占全国三成,出口占全国六成,而中国拉链产量占世界约六成。”义乌市拉链行业协会会长何俊说,通过科技创新,“义乌造”拉链在高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众所周知的“义乌指数”深入影响着全球小商品定价,有时甚至成为预测世界动态的风向标。比如,赶上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一些人还会从义乌售卖的体育用品数量来预测输赢。
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义乌也展现出亚运经济的红利。
义乌市体育健身用品行业协会会长王强告诉记者,从成都大运会到杭州亚运会,今年以来密集赛事带动义乌体育用品订单增长迅猛,有的商户订单排到了年底。
义乌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出口42.1亿元,同比增长24.6%。
打开义乌这扇窗,世界不仅看到了中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硬实力,更感受到14亿多人超大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义乌,小企业释放大活力——
义乌的企业不大,个体工商户超过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的七成;但企业的活力不小,截至今年8月16日,义乌在册市场经营主体已突破百万户,位居全国县域第二。
这组数据见证着义乌市场的活力指数:市场经营主体突破第一个10万户用时26年,从50万户到100万户实现翻番,仅用了短短4年。
小企业集聚大产业。今天的义乌涌现了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在国际市场打出“义乌造”“中国造”的靓丽名片。
无边角设计的儿童伞、充满复古风的国潮伞……走进商贸城二区商铺星宝伞业,记者被眼前各种充满创意的新型雨伞所吸引。
“客户来了,永远都有新款。”商铺负责人张吉英告诉记者,企业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正是因为不懈创新,公司已拥有3000多款雨伞,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不断进入中高端市场,如今已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敢闯敢创的义乌:新冠疫情下,境外采购商来不了,就主动走出去在迪拜成立首个海外分市场;传统贸易低迷时,云采洽、海外仓、代参展等一批新业态应运而生;设立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义乌铁路口岸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市铁路口岸……
这种闯劲和创劲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年前8个月,尽管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仍以两位数增长,见证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在义乌,“小县城”孕育大机遇——
义乌是我国105个大城市中仅有的四个县级市之一。虽然是“小县城”,但这里的轻轨能直达金华和东阳,公路、铁路、航空出行便利,对内物流直达1500多个县市;对外联通“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遍布全球。
走在商贸城里,随处可见外国人的面孔。如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
在义乌铁路口岸,奔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义新欧班列业务繁忙,将中国小商品源源不断运往中亚、欧洲等国,也带着一箱箱进口货物满载而归。10年来,义乌进口额增长近10倍。
走在义乌的街道上,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里的鸡鸣山社区有着“联合国社区”之称,近一半常住居民是外国人,成为这座浙中小城国际化的窗口。
在义乌生活了21年的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在当地开了一家阿拉伯餐厅,顾客来自世界各地。他说,义乌遍地是机会,这里是能实现梦想的地方。
尊重、包容、开放、多元的环境,是义乌的吸引力,也是中国吸引全球外商的魅力。
这里就是义乌,小中见大,折射中国经济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