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新华社太原9月19日电题: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新华社记者魏飚、柴婷

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近千公里,穿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近年来,山西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日渐变为现实。

从荒山土岭到绿色长廊

初秋时节,走进吕梁山南麓、黄河东岸畔的永和梯田,数万亩高粱丰收在望。种植户白红生望着长势良好的农田说:“现在的收成比以前增长两成,过去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现在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增收田’。”

近年来,临汾市永和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把贫瘠的山坡地变成高产田。经过改造的丘陵梯田的田坎上还种上了连翘、酸枣,既保持水土,还美化了景观。

这是山西沿黄增绿增收的一个生动写照。从晋北干旱少雨的风沙地带,到水土流失严重的吕梁山区,近年来山西沿黄市县坚持不懈推动黄河沿岸造林绿化,让昔日的荒山荒坡逐渐披上“绿装”。

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风大多沙,十年九旱。从1974年到2022年,当地干部群众接力义务植树,使这座晋北小县的绿化率达到40%。临县所在的吕梁山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临县林业局林业工作站技术员张绳顺说,为了能让石头山上也种上树,人们在石头上凿坑填土。经过多年努力,现在黄河沿岸的山体像是盖上绿绒毯。

如今,黄河两岸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一条纵贯山西南北的“绿色走廊”日渐清晰。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山西将力争实现黄河流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

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柳林县兴无煤矿矿井水深度处理车间里,黑乎乎的矿井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变得清澈透明。煤矿环保科科长卫世荣说,经过处理的矿井水可以部分用于井下生产、防尘洒水,其余的再经过三重过滤处理后达标排放。

走近紧邻煤矿的一条河沟,记者未闻到河水有异味。距离河沟大约500米就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三川河。当地居民张华华说,过去这条河沟沿线有6家煤矿,河水又黑又臭,现在环境变好了。

山西境内黄河支流众多,每条支流、每个沿河村庄和企业都关系到黄河的整体治理成效。多年来,山西对黄河支流沿岸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廊道,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有着“三晋母亲河”之称的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为了使汾河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山西省打响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攻坚战,努力让汾河成为滋养沿线群众的幸福河。

汾河万荣段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如今,这里碧波荡漾,一派大河风光。运城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工作人员吴效奎说,汾河入黄段湿地面积有2000多亩,通过打造生态湿地,降解水中有害元素,可以让入黄水更干净。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王义成说,截至9月14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今年累计开工项目158个,已完工35个,为确保2025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河两岸渐成“生活秀带”

近些年,山西打造了全长1238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起了风景,聚集了人气,还带活了产业。

临县碛口镇,是著名的黄河古码头。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成,碛口古镇旅游人数明显增多,周边的村民也吃上“旅游饭”。“五一假期,大型实景剧《如梦碛口》场场爆满。”经营着一家客栈的孙文连说,今年暑假,这里的客房供不应求。

近年来,山西沿黄地区还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忻州市河曲县榆岭窊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高端生态有机果蔬产业、海红果种植示范基地、有机蛋鸡养殖等项目,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万元,比十几年前增长近30倍。过去的偏僻小村庄,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

运城市芮城县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快建设花椒基地。眼下正是花椒采摘的季节,走进黄河岸边的风陵渡镇,随处可见晾晒的花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香气。“风陵渡镇是芮城县花椒核心产区,种植面积6.7万亩,占到全县一半以上。”芮城县林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国辉说,全县花椒年产干椒6800多吨,产值约3.74亿元,正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行走黄河岸边,苹果、核桃、海红果、花椒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一幅幅特色产业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相关阅读: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党组书记、厅长何健被查 潮涌东方丨亚运会前的“天地通信”:航天员和运动员有一个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