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草案)》公示

9月14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草案)》,披露规划总则、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市政工程、城市设计、地下空间、绿色低碳、规划实施等信息。

该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规模约5.4万人,建筑容积745万平方米(不含公配、口岸、道路、市政设施等)。

深圳园区发展目标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功能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深圳园区将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法定图则提出5项发展策略,即深化跨界合作、促进区域联动、立足创新发展、实施一流标准、坚持绿色发展。

公共设施方面,深圳园区满足国际化、多元化、高标准的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和企业集聚,配套建设与居住社区、产业社区、科学社区主导功能相适应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100%;与香港园区协调重点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布局,布局深港共享的科技展示、会议展览等设施,结合跨境交通的安排,促进服务设施共享。

综合交通方面,深圳园区对外将引入穗莞深等城际铁路,加快构建联通湾区、辐射香港的轨道网络,畅通深圳园区与深圳重点发展片区的连接,实现与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的轨道交通连接。内部交通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主框架,预留智慧、新型交通发展空间。布局皇岗口岸、福田口岸2处综合枢纽。

城市设计方面,深圳园区以“彼此相连的手”为概念,充分利用深港交界的区位优势,彰显临湾拥河的生态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具有双城活力的深港融合特色科创地标片区。以深圳河为蓝绿廊道,建立深港对话的重要景观联系,建设深圳河滨水公共空间,协调深圳河两岸建筑景观布局,实现沿河空间的串联贯通和两岸滨水空间的互动。构建“深圳河与深圳湾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串联中心公园与深圳湾滨海岸线。营造鸟类友好型园区、鸟类友好型建筑,对规划区新增建筑采用30米-200米不等的建筑高度分区管控,总体形成由深圳河向城市腹地建筑高度逐步提高的城市空间形态。

此外,口岸枢纽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低碳生态示范区”“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国际先进的绿色城市、智慧管理等建设理念,也将在深圳园区得到体现。

相关阅读:
全市63个项目入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项目清单 深圳举行中秋国庆黄金周旅游专场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