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暑期博物馆“爆满”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热

8月6日,参观者排队进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8月6日,参观者排队进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新华社太原8月31日电(记者吕梦琦、王学涛、王皓)一大早,山西博物院就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馆内参观者熙熙攘攘,团队、亲子、师生、亲友成群结队,成人志愿者、小朋友讲解员都在认真地给参观者讲解历史文化。

北京游客王先生和妻儿正拖着行李在院内参观。王先生说,他们到山西旅游,返程前挤时间也要来一下山西博物院。

“院内有大量的青铜器、佛像、建筑构件等文物,看过后孩子对山西悠久的历史、古建文化、晋商文化等就有了初步印象,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王先生说。

今年暑期,中国各地许多博物馆成为游客的“打卡地”,人气爆棚,一票难求。不少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摩肩接踵的场面并不多见。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介绍说,以山西博物院本院为例,2019年全年接待参观者141万人次,而2023年在限流的情况下,截至8月15日,已接待参观者111万人次,其中7月1日至8月15日,一个半月参观量就达40万人次。

“为满足大家的参观需求,山西博物院从7月15日至8月31日,每周六日延迟闭馆一个小时。”张慧国说,在节假日里,每天安排20多批次的义务讲解,是平时的5倍左右。

8月6日,参观者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听讲解。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8月6日,参观者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听讲解。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游客参观热情高涨,一些热门博物馆提前一周的预约门票都被“一抢而空”,参观博物馆、博物馆研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每天最大游客承载量为1.2万人次,但其门票预约平台每天的点击量却超过了60万人次,放票即会“秒光”。为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暑期的周日延长开放时间,在原本闭馆的周一也对游客开放。

“逛博物馆成为民众暑期出行的一种潮流。”陕西省旅游协会研学分会会长杨蓉说,今年暑期研学游恢复明显,在以历史文化底蕴著称的陕西,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十分受欢迎。

北京市文物局8月18日也发布消息称,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北京46家博物馆即日起至8月31日取消周一闭馆,每天对观众开放。

8月6日,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体验秦腔戏曲文化。新华社发

8月6日,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体验秦腔戏曲文化。新华社发

今年暑期,研学旅行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参观博物馆则是其中的必去行程之一。

8月初,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孔府刻书展”开展,吸引许多游客参观。“我们在来之前做了攻略,孔府刻书历史悠久,多是雕版印刷,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看了这个展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令我震撼。”来自山东菏泽的中学生杜鹏飞说。

孔子博物馆针对各地游客的研学需求,除开放孔子主题的常规展览外,还推出许多与孔府日常生活、礼节习俗等相关的展览,举办美育夏令营、书法研学营等研学活动。

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表示,“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热”,现代技术的发展让传统文化有更多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诸如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传统文化表达赋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8月6日,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体验秦腔戏曲文化。新华社发

8月6日,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体验秦腔戏曲文化。新华社发

以秦腔文化为主题、依托百年秦腔剧社打造的陕西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里,“百年易俗社暑期学子游”的研学活动备受青少年的欢迎。学生们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里,了解秦腔文化、欣赏秦腔选段、绘制秦腔脸谱,还可以穿上戏服学唱秦腔经典选段等。

“比起单纯地看景点,参与、体验的游览方式更受欢迎,学生们希望来西安能学几句秦腔、体验修复文物、学习表演皮影戏等。”杨蓉说,随着文化体验需求更加多元,各景区和研学单位都在积极创新研学游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暑期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明显比往年多,这与旅游市场兴旺有关,也反映出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收到良好效果。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说,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热”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参与采写:孙晓辉、张昕怡、蔡馨逸)

直击台风“苏拉”防御一线 农业银行:正积极依法有序开展存量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