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甘肃庆阳西峰:探索推动个案帮教体系化

在西峰区肖金镇敬老院,检察官等人与参加献爱心的伯益(左一)交流。

在西峰区肖金镇敬老院,检察官等人与参加献爱心的伯益(左一)交流。

“妈妈,像检察官阿姨说的,我真的还有机会吗?”在和妈妈一起到检察院领取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后,未成年人伯益(化名)问道。

“当然有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改过,好好学习、长大。”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这是一起抢劫案件。伯益受4名成年人(另案处理)的鼓动,参与一起抢劫他人手机犯罪,起了望风作用。案发后,伯益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被取保候审。

为伯益申请法律援助、通知合适成年人到场、依法制发督促监护令、对犯罪记录进行封存……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检察院在办理该案中,通过一系列特别措施帮助伯益回归社会。

不只是这起案件。近年来,西峰区检察院在未检工作中,不断创新举措加强个案帮教和一体化履职,落实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具体要求,把个案帮教成果转化为推动未检工作提质增效的“引擎器”。

突出个案帮教精准化

受理案件后,办案检察官发现,案发时伯益刚满14周岁。案发前,伯益曾多次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是个名副其实的严重不良少年。此次案发后,伯益认罪态度好,但办案检察官总觉得内心不安。据了解,伯益上小学时乖巧懂事,性格温和,成绩较好。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伯益变化如此之大?带着问题,检察官开始了社会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伯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浮现出来。伯益的父母离婚后,母亲努力挣钱,曾一天打四份工,却忽略了对伯益的陪伴和关注。伯益因为家庭问题被同学嘲笑、欺负,逐渐对上学失去兴趣,曾在一年内频繁更换学校,直至中断学业。之后,他结识了不良少年张少路(化名)等人,在哥们义气、好勇斗狠、惊险刺激中逐渐迷失自我。

办案检察官认为,如果积极予以引导,伯益有被矫正甚至“治愈”的可能性。2022年3月,该院决定对伯益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察期为一年。随后,该院从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充分考虑,为伯益制定了帮教方案,成立由“检察+家庭+观护基地+心理疏导师”组成的帮教小组,包括检察长在内的5名检察官,伯益的妈妈、舅舅,专业帮教机构人员及心理辅导老师为小组成员。一方面,帮教小组安排伯益到甘肃树人研学教育基地接受观护帮教,参加户外拓展训练、接受心理咨询,同时让他的家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组织他和家人开展亲子感恩等活动,巩固帮教成效。另一方面,帮教小组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由检察官定期与伯益打电话、视频聊天,不定期与伯益的妈妈交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指导,“零距离”走进伯益及其家庭。其间,伯益的妈妈专门购买法律书籍,坚持同伯益一起阅读;伯益与妈妈、舅舅建立微信群,三人经常视频聊天谈心。后来,伯益退出以前的朋友圈,跟舅舅跑车送货。

慢慢地,伯益对法律存了敬畏、对生活有了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2023年7月28日,已经被不起诉的伯益主动参加了甘肃树人研学教育基地的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并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让大家再次重新认识了这个迷途知返的大男孩。

“真的感谢你们给他这次机会,可算了了我的心事……”伯益的妈妈感叹地说。

探索个案帮教多元化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涉团伙作案的未成年人逐渐增多,要让这些孩子回归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个案帮教工作做优做实。”西峰区检察院未检办案组组长赵芳说。

该院在走访调研中,听一位教育工作者讲述了其亲历的一件事情:曾有五个学校的十七八名学生一起集资3万多元,向其他学生放款,收取利息“赚零花钱”。这些学生模仿公司组建方式,成立“董事会”,选举“董事长”,召开“例会”,进行“分红”。“董事长”的家长发现孩子所作所为后,及时进行教育批评。“董事长”意识到这种事情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后,一个电话就解散了“组织”,并且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这些‘孩子头’的作用大得很。”这位教育工作者感慨地说。

结合办案实际,检察官深入分析认为,那些为数不多的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很容易就把其他孩子“拉下水”,形成犯罪团伙或滋生出新的犯罪个体。这些“孩子头”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如果能通过个案矫正、跟踪帮教让“孩子头”们回归社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更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为此,西峰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案帮教方式,提升未检工作质效。该院与甘肃树人研学教育基地签订协议,对105名被附条件不起诉、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开展三期“爱之旅——追梦少年”素质拓展感恩教育活动,对7名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一对一的个案帮教;与庆阳心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心理疏导、释法教育工作,做到涉罪未成年人全覆盖;在董志镇陈户中学建立“爱心检苑”,开展亲情远程视频接访、法治宣传等工作;在什社乡永丰村建立“永丰童趣民乐文化苑”平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活动,形成集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户外实践、远程亲情互动、文化教育关爱等为一体的帮教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推动个案帮教体系化

作为一名多次参与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义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建红认为,做人的工作,尤其是问题少年的工作,一定有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同伸出援手。呵护未成年人,每个人都应是参与者、责任人。”

15岁的倩倩(化名)因涉嫌放火罪被公安机关移送西峰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张建红作为第三方,受委托对倩倩进行个案帮教。张建红得知,倩倩从小就很懂事,后来因为父亲入狱、母亲改嫁且对其非骂即打,才性情大变。倩倩在初二辍学并开始流浪,后来她在山上多次点火,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为让倩倩真正感受到关爱,张建红四处联系倩倩的同学、朋友,并与办案检察官、其他帮教老师和当地爱心公益组织、妇联、共青团、倩倩曾经上学的学校等多方联系,说服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关心帮助倩倩。倩倩后来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现在,倩倩在一家公司当仓库管理员,状态良好。

为让更多问题少年顺利回归,进一步提高未检工作质效,该院多方联动,推动个案帮教体系化。比如,该院与公安机关共同建立筛查机制,将多次违法的未成年人确定为重点帮教人员,进行重点帮教;与区妇联、民政部门和司法局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对需要帮教人员联合成立帮教小组,视情形确定1到3年的帮教时间,分工负责,跟踪帮教。该院还梳理相关案件,向区人大、政府、党委政法委专题报告,推动解决帮教经费问题。

[版面编辑:肖荣]

为涉罪少年按下“回车键” 理发店的勤快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