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吴新光通讯员孙玉霞王跃先)近年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认真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划定河北省“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2022年10月14日划定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并启用,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达到国家控制数量,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应划尽划,城镇开发边界达到国家规划系数要求。初步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三区三线”的基础上,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的空间保障水平,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报国家审批。编制印发《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指引,布局8个生态修复重点工程、1个生态廊道重点工程和1个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到2035年,我省林草、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2万平方千米,退化草原治理面积达到2700平方千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低于75%,湿地保护率不低于4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彰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跃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坚持保护优先,强化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河北省坚决扛起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建立“田长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督机制,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新增补充耕地核实认定,确保补充耕地真实可靠。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2018年以来,全省完成补充耕地141万亩,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推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提升,圆满完成“十三五”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20%目标任务,全省开发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3358万元/公顷提升到2022年的7625万元/公顷。2018年以来,共盘活批而未供土地97.9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1.72万亩。持续推进矿山集约绿色开采,67家矿山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数量位列全国第4;2018年以来,我省持证矿山由2632个减少到1605个,矿山企业主体由2420个减少到1466个,一大批技术落后、破坏环境、无序开发、管理粗放的“散乱小”矿山关闭退出,大中型矿山比例上升至35.26%。积极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达到39万吨/日,居全国第3位,产能较2020年增加7.5万吨/日,海水淡化水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有力缓解京津冀地面沉降,助力保障水资源安全。
坚持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矿山修复、草原修复、湿地修复、海洋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河北省成功申报3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60亿元,有力推进了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7625万亩,草原修复治理531万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在雄安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城市郊野公园,打造了千年秀林新样板。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矿山修复,累计完成4330处、34.92万亩矿山迹地修复治理,大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海岸线61公里、滨海湿地2069公顷,涌现出廊坊市三河矿区修复项目、邯郸市武安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秦皇岛市七里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沧州南大港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等一批典型案例。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和荒漠化防治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