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数据显示:我省直播稻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350万亩、控减率达41%,在“规范直播稻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是全国率先控减直播稻的粮食大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则是全省改直播稻为机插秧先行示范县。这一场自下而上、省市县联动、同向发力的稻作生产方式改革,“静悄悄”地对江苏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产生长远影响。
故事,还得从“一粒东海大米”说起。
东海大米口感和名气陡降,同全县直播稻种植占九成相关
东海是全省较早“旱改水”地区,水稻主产区以砂姜黑土为主,类似东北黑土地,所产大米“柔软油润、浓香持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就形成苏北最大且实现省际交易的黄川米市,东海大米一度畅销全国。
2008年,东海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东海大米”集体商标。2009年,东海稻米产业链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可近10年,东海大米风光不再,连当地人都觉得其“口感差”而弃购。而这,又被东海作为全省产粮大县的光环所遮盖。
东海大米“由盛转衰”,引起2021年初到任县委书记宋波的关注。经过两个月的一线调研,他找出原因——过去东海大米“香、好吃”,主因是集中育秧、秧苗壮实、生长时间长;而2011年后,当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种田的多是“3899部队”,即妇女老人,他们往往直接撒稻种入田、望天收,是为“直播稻”。
直播稻是稻种下田后长秧,而手插秧、机插秧都是先育秧、再移栽下田,其生长期要比直播稻多十来天,加之直播稻多为早熟品种,迟发育、不抗灾,其稻米品质自然不佳。
机插秧稻米品质好、产量高,但毕竟不如直播稻省工省事,农户“不认”。2021年初,尽管县委、县政府力推机插秧,但全县97万亩水稻中直播稻仍占九成,高于全省平均54个百分点,该县据说是“全国最大直播稻县”。
一米窥一业。东海大米品牌褪色,实质反映全县稻作生产现代化进程中的隐忧。
直播稻不耐灾、产生退水污染,影响粮食和生态安全
2021年8月一场疾风暴雨,东海县水稻倒伏受灾面积近20万亩,其中90%以上为直播稻。直播稻易倒伏原因有三:种植密度大;施肥多,土壤板结;品种杂乱,全县直播稻有五六十个品种,多为不抗病灾的早熟品种。
就在县里紧急组织秧苗补种、让承包大户现身说法宣讲机插秧“好处”之际,连云港市生态环境部门又通报了东海直播稻汛期回水污染相关情况。
“比起机插秧,直播稻要多排一次稻田污水。”东海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汪洪洋说,直播稻泡田后,要排一次含农药、化肥、秸秆腐烂等“酱油汤”色污水进入周边沟渠;到七八月份汛期,大雨滂沱,不管是直播稻还是机插秧,田里的沤水难免四溢扩散,最终汇入流向连云港市区的水源河——蔷薇河,导致水质不稳定,市民对此颇有抱怨。
每年汛期前后,东海县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9个省考断面水质,鲜有达标者。以直播稻退水为主的农田面源污染,成为全县乃至蔷薇河沿线最大的污染变量,甚至影响连云港市区饮用水安全。
治理蔷薇河,关键在提升东海县等地区下行水质量。新冠疫情期间,东海县委、县政府努力做好“统筹”文章,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稻作方式改革和农村环境整治,以超前谋划赢得耕作调整的主动。
而这个过程也给农民上了一堂警示课,增强了全县加快控减直播稻的行动自觉。压减直播稻、“推广机插秧50万亩”,写进2022年东海县政府工作报告,这在该县还是首次。
以社会化服务为先导,给农民改机插秧“一个理由”
东海控减直播稻,是从土地流转切入的。
众多直播稻“碎田”上,无法进行大面积机插秧。该县整合置换新的种植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引导农技意识强的县内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散户土地,积小为大,扩大机插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2022年,全县各经营主体累计流转土地38万亩,仅县农发集团、省农垦集团等几家农业龙头企业就流转土地近10万亩,为规模推进机插秧做好要素和配套准备。
机插秧比直播稻多了育秧成本。一亩机插秧需40盘秧,每盘秧市场价六七元,每亩育秧成本就得200多元。为了让机插秧农户用上既好又不贵的秧苗,县里做了3件服务到田头、管长远的实事:
淘汰劣质稻种。将全县五六十个稻种遴选压缩到5个机插秧主打主导良种,进行繁育推广。投入1.28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形成占地1684亩、分布在5个乡镇、拥有39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的“一中心、四工厂”,当季可满足全县50万亩机插秧之需。政府补贴、保本销售,每盘秧只卖4元,低于市场价两到三元,让利机插秧农户;
以奖代补。凡连片育秧10亩以上且落地成活的,不管育秧主体是大户还是企业,均给予每亩4000元育秧补贴;
育秧插秧同奖。对从事机插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按每亩30元给予补贴,保证好秧优插。
由于政策到位、保障有力,2022年全县压减直播稻20多万亩,占全县97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的21%。
“这20多万亩机插秧,在全县抗灾增产中起到‘压舱石’作用。”东海县县长张其兵说,2022年9月东海遭遇低温冷害天气,全县近30万亩直播稻灌浆受阻或中止,秕谷增多,减产几成定局。而全县20多万亩机插秧不仅抗冷害,亩均还增产50多公斤。增减相抵,当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和总产均超2021年,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汪洪洋说,机插秧比直播稻要少排一次“泡田”污水、少打一次除草剂、少施一次农药,化肥利用率也提高5%以上。综合测算,每亩机插秧比直播稻节约药肥成本140元,亩均综合效益增加300元。受灾却不减产、不减效,这一“逆转”更坚定了东海争当“机插秧第一县”的决心。
退水回用,创新水稻全生命周期生态管控新范式
东海县上下深知,仅控减直播稻,并不能彻底消除农业面源污染,要通过种植方式调整、秸秆离田、稻田退水循环再利用等系统治理,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系统治理、千头万绪,东海县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标本兼治,攻坚克难。
——加大蔷薇河等重点河道周边土地规模流转力度,集中机插秧,减少稻田退水对水源河道污染。
——全县建成112个秸秆收储场,形成秸秆离田、加工、销售产业链,减少直播稻泡田时稻杆腐熟产生的污水。今年夏季,全县秸秆离田收储面积达32.4万亩。
——建立蔷薇河流域主要河道137个闸口管控责任清单,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控责任人,闸口管控权临时上收县水务部门,启闸排水排污要经县河长办批准。
——围绕全县重点河流,利用现有水利沟渠设施,多方投入2亿多元,建设71个农业退水循环使用试点,配套临时泵站279台,将本应排掉的农田“肥水”回用于农田灌溉,既节水节电,又减少稻田中氮磷肥流失。
8月初,记者在东海农场一、二、四分场看到,1.2万亩连片稻田四周新砌了退水渠,中心排灌站等5个泵站不停将退水渠中“肥水”抽进灌溉渠,再返流稻田、循环利用。东海农场农产部经理孙正超告诉记者,利用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去年农场修建了全省面积最大的稻田退水循环系统。此地地势高亢,原来灌溉用水不富足;如今退水回用,既消除了水荒,又杜绝了污水外流。
东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彬介绍,去年以来,全县通过退水回用,节约农田灌溉用水6000万立方米。由于退水不外排,县域内50多公里主要河道水体均未变为“墨汁”,汛期河道水质污染时长从2021年的4个月,缩短至2023年的1.5个月。今年1—7月,全县7个国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下游蔷薇河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控减直播稻”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省里在东海开现场会
2022年2月,宋波当选连云港市副市长,分管农业。上任伊始,他就对全市直播稻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直播稻竟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0%。有之前在东海控减直播稻“炼”出的“药方”,他着力推进直播稻改机插秧,得到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减直播稻面积30%以上”,写进2023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连云港市直播稻控减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和《蔷薇河流域防范汛期水质下降防控方案》出台,明确蔷薇河流域为重点治理区域,首次将控减直播稻和退水治污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并列入市对县区高质量考核。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凤介绍,全市统筹各级涉农资金1.2亿元,对水稻集中育供秧实施补贴,建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29个。率先实行稻谷差别化补贴,今年起对直播稻种植户少补或不补,相应提高对机插秧户补贴标准。根据地势及农田退水去向,全市增设1100台临时水泵,实施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实现非降雨期或小雨农田退水不进入主河道。今年,全市压减直播稻55.8万亩,控减率41.74%,超额完成年度压减30%的任务。
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典型引导,重点提升稻作现代化水平。4月6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加强直播稻控减发展机插秧社会化服务的通知,要求今年全省压减直播稻30%,用3年时间将全省直播稻压减到位。
4月25日,全省水稻集中育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东海县召开,进一步明确今年全省控减直播稻300万亩、较去年压降30%,力争今年水稻集中育秧比例超50%、比去年提高10%。东海乃至连云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稻作方式改革先行先试的做法,得到推广。
8月15日到16日,全省农田退水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连云港市召开,与会者先后观摩东海县和海州区两个示范点。连云港市副市长高美峰介绍,通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控,有效改善汛期水环境质量,1—7月全市22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水质比例90.9%,同比提升9.1%,达到省级考核目标。
6月26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农田退水治理的具体目标:推广“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种植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明确生态化改造措施。2024年底前,一、二级保护区取消直播稻种植,推进直播稻改机插秧。
这标志着,直播稻改机插秧、退水不直排、推进农业生态化改造等“部门工作”,已上升为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
由东海大米品质溯源引发的“冲击波”,如今已对全市乃至全省种植理念、稻作方式、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蝴蝶效应”。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的共识业已形成,这正是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也要看到,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难以预测的自然风险和经营主体分散的市场风险,这项系统性改革任重道远,难以一蹴而就。两个相关部门就此进行清醒分析: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唐明珍说,全省年产稻谷近200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一半以上。由于直播稻管理粗放、产量水平低、品质效益差,不利于挖掘水稻单产潜力,加大稻麦周年高产难度,对全省粮食安全构成一定隐患。该厅种植业处处长杜永林算过一笔账:如果今年全省300万亩直播稻全部改为机插秧,可增产粮食1.5亿公斤。“眼下各地控减力度并不平衡,而越是有阻力,我们越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对习惯直播稻的农户,仍要做好农技服务。”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秦亚东认为,受城乡面源污染影响,全省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放”问题依然突出,水质“逢雨必降”现象仍然普遍,农田退水等面源污染是当前我省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该厅水处处长张玉国透露,今年全省将实施84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完成改造面积41.2万亩。力争2023年1—10月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88%,太湖流域重点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5%。
我省稻作制度改革与农业生态保护的融合创新,就像一粒种子,已生根、刚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