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空间站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柴雅欣

8月18日下午,记者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领域,获得原始实验数据近100TB,下行了近300个实验样品,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进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如何用好国家太空实验室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据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我国已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包括建成功能完善、性能国际先进的国家太空实验室研究平台,学科覆盖全面;瞄准前沿战略系统谋划,构建起空间站应用专家体系;面向应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应用项目征集、遴选、培育、立项和择优机制;形成了完善的载荷研制能力和入站准入机制,以及强大的在轨实验支持能力等。

“在空间站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前瞻规划、攻关研制和在轨部署了近30个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设施,正在抓紧研制旗舰级的巡天空间望远镜。”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强说,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已基本完成在轨测试,在轨运行稳定可靠,具备了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

据王强介绍,科学家正在开展下行实验样品的地面研究,部分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在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研究揭示了骨骼肌细胞的重力感应分子机制,明确靶向自噬或靶向特定微小RNA抵抗肌肉萎缩的可行性,为肌肉萎缩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发现了铌硅合金的快速共晶生长动力机理,为研制下一代高性能航发用铌合金材料奠定了技术基础等。

作为空间应用的重要领域,航天医学实验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发展了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新技术。

航天技术试验领域面向中国宇航发展战略需求和航天技术前沿,为未来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空间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近期,在空间站开展的航天技术试验取得一系列进展:实现我国首次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在轨验证,热电转换效率等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首次在轨对导电环磨屑产生过程和团簇现象的观测;实现我国首次液态金属空间热管理在轨试验等。

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将开展在轨制造与建造技术、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技术、新型能源与推进技术、环控与生保系统技术、航天器共性新技术5个研究主题下29个研究方向的技术试验。“目前,领域根据工程总体统一部署,对征集的项目正在开展遴选工作,以期持续取得相关研究方向的技术试验成果,实现我国航天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技术试验领域研制人员郭佩说。

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载人航天工程就着眼于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目标,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理念。空间应用服务国计民生,林西强举了一个例子:“以空间实验获得的一种非晶合金制备方法为例,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中。”

“载人航天工程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各行各业。”林西强表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物材料、药物、医疗和农业技术;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贡献。利用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此外,工程应用取得的成果还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助力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我们将长期高效运行体系完善、水平领先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有望获取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一大批创新科技成果,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做出更多更大贡献。”林西强说。

相关阅读:
湖南日报:这一个医师节,医生更有职业的荣光 推动金砖合作,习近平主席金句尽显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