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年中经济观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

原标题: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五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年中经济观察)

今年上半年,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令人振奋:

江西万安,自主育种研发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油菜籽亩产达到175.7公斤——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团队6年持续耕耘,创造了新的高产纪录;

安徽合肥,“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大科学团队聚力攻关,迎来重大突破;

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承担的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扎实稳步推进,近期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良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已在江苏苏州创业5年多的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俞浩倍感振奋。这个年轻的科创团队自主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结合先进步态控制算法和多种传感器,能够适应不同路面,实现自动避障。“我们将联合高校院所、一线企业,协同突破关键技术、合力提升落地制造能力,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俞浩说。

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

华为芯片设计工具团队联合国内企业集智攻关,基本实现芯片14纳米以上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工具国产化;由百度牵头,联合清华、北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共同打造的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已集聚750万名开发者……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0.5万件,占国内总量的七成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

7月13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标志着我国小型压水堆机组模块化制造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首飞,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今年以来,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成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越发显著,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上半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4.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8%、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9%。

基础研究持续加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不断夯实。

——基础研究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成果。

近日,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首次发现了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将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

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发力,多项重大原创成果鼓舞人心。中国天眼FAST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5月发布的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中国在自然指数贡献份额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前不久,依托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产大科学装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殷盼超带领课题组实现了复合质子交换膜综合性能的稳步提升。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散裂中子源这台“超级显微镜”正在帮助科研人员探究物质材料结构,目前已完成课题1000余项。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建立分子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推动新一代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突破;在安徽,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支撑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产业技术新突破;在黑龙江,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探究空间环境对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体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源头支撑。

——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将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的资助部署,构建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

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快实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见效,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社会力量投入带来更多“源头活水”……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扎实举措有力牵引原始创新,推动实现越来越多的前沿突破。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3到5年的长周期评估模式,让我们可以安心做长远的研究规划。”6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佳琦团队在提升高比能电池充放电稳定性方面取得进展,这与学校提供的长期稳定支持密不可分。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减负松绑”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在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课题组组长可以自主招聘团队成员、自主确定薪酬、自主选择和调整科研任务技术路线;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凭借研发“明星产品”评上了高级职称;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扩大用人自主权、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一项项改革“加减法”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人员尽情施展才华。

——更加顺畅的体制机制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鹊桥”。

不久前,义乌首批“共享专利”在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并面向全省企业开放许可。这种新的转化运用模式有助于破解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问题。

新机制激活新动能。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22个省份的1500多个专利权人参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3.5万件有市场化前景、易于推广实施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匹配推送至7.6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近8000项。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1.6%、46.3%。

(本报记者谷业凯、吴月辉、喻思南、刘诗瑶)

责任编辑:刘鹏林

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今日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湖北神农架:“以虫治虫”守护森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