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23年上半年知识产权检察办案数据:跨区域犯罪明显侵犯知产犯罪新业态新领域案件增多

最高检发布2023年上半年知识产权检察办案数据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1675人

跨区域犯罪明显侵犯知产犯罪新业态新领域案件增多

正义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张羽)记者今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3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1675人,同比增长36.1%。检察机关办案发现,新类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断出现,疑难复杂案件增多,不仅侵害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危害性较大。

侵犯商标权犯罪占比高,新业态新领域案件增多。上半年,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标权犯罪10384人,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受理人数的88.9%。其中,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直播带货“即时性”“受众广”的特点,通过“直播引流”“真假混卖”方式售假。

新型侵犯著作权案件多发,犯罪手段技术性增强。上半年,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犯罪1122人,同比上升1.9倍。除了制售盗版图书、玩具、电影电视剧以及非法架设游戏“私服”等传统案件类型外,盗印“剧本杀”剧本、窃取复制网络题库、利用反向工程提取并复制发行他人计算机软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非法爬取并传播他人文学影视作品等新型侵权案件不断出现。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危害大,内部员工作案比例高。上半年,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167人,同比上升89.8%。此类案件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离职跳槽带走商业秘密,或内外勾结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从商业秘密种类看,侵犯软件源代码、技术方案、设备图纸等技术信息类案件为主要类型,侵犯价格信息、个性化客户需求等经营信息类案件也时有发生。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共同犯罪和跨区域犯罪明显,需形成综合惩治合力。上半年,检察机关办结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属于共同犯罪的5261人,占75.2%,较整体刑事案件共同犯罪比例高41.2个百分点。特别是共同犯罪和上下游犯罪分子借助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交通,将犯罪行为链条化切割、分工完成,相关案件呈现人货分离、货品和商标分离、组装加工场所和库房分离、侵权地和销售地分离等特征。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针对上述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趋势特点,检察机关将通过严格落实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持续推进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进一步深化综合履职,强化诉源治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以法治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

[版面编辑:刘钊颖张子璇]

相关阅读:
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力保医保基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北京通信管理局:已恢复通信基站742处,所有失联村全部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