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今天(8月1日)正式实施一周年。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是目前全球唯一一部在国家层面针对黑土地实施的立法,实施一年来,我国的黑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从卫星的视角来看一看。

眼下,黑土地上的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50万米高空的“吉林一号”卫星也在时刻“注视”着黑土地上的一举一动。走进“吉林一号”卫星科研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卫星遥感影像,108颗在轨卫星造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正日夜俯瞰着吉林省9800多万亩的黑土区耕地,通过精准的图像技术实时分析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信息,为黑土地耕作开出“良方”。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长光卫星遥感应用工程师李恒宇:根据目前的卫星监测,吉林省整个秋粮作物的长势是非常好的,吉林省的黑土地耕种管收已经实现了全程监测。比如,目前正处于病虫害的高发期,每个地块的情况也不一样,怎么预防、怎么管理,我们需要提供科学的监测,让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更加合理。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再来看卫星重点监测到的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县的新变化——这里的300多万亩庄稼地整齐排列,当地近年来探索了保护性耕作“升级版”:将4500亩土地划定成一个生产单元,打破农户间原有的土地界限,实现黑土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由于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方式,这里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降低了一百公斤。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吉林省梨树县达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雅丽:之前只要一刮风下雨,就把这地上的黑土带走了,瞅着是真心疼。这地反复耕作以后,黑土地越种越瘦,自打实施了保护性耕作以后,黑土地是越来越肥沃。

黑土地里发现的新秘密

吉林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黑土核心区,过去由于风蚀水蚀、过度施肥等因素,黑土地逐渐变薄、变瘦、变硬。如今这种情况正发生变化,来看总台记者在黑土地保护现场的探访。

“黑土肥不肥,蚯蚓说了算!”在国家的支持下,梨树县不断推进以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现在已经有了回报。连续十年的监测显示,这里最大变化就是土层里的有机质和蚯蚓多了。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秸秆腐烂之后会使我们的黑土地越来越厚、越来越肥。秸秆全量覆盖的条件下,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在提升,蚯蚓的数量成倍增长,多的地方能达到七八十条。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蚯蚓是土地天然的改良师,可以疏松板结土壤,让空气和水分更多深入土中,它还能消化有机废物和生活垃圾,保护生态。另外,记者在现场还注意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根系达到了将近1米,而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根系只有半米。这说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留在田中,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土壤会更加疏松,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深扎。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截至目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达到了33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全省各地也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在不同类型的土壤地块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肥沃的黑土地,正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空天地协同为黑土地做“健康档案”

黑龙江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这些黑土地的“健康指标”如何?我们一起去黑龙江友谊农场,看看科研团队是如何给黑土地做“体检”的。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为了这次黑土地“体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会同友谊农场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准备已久,设备也进行了升级。三次立体监测过程中,在太空,仅卫星就组织了15颗,过境高达120次;在天空,大飞机搭载多种高精尖设备进行观测;在地面,数据采集采用了便携式地物光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装备。

“天上地下”看黑土地新变化 科技助力精准保护

通过监测与历史数据分析,友谊农场总体黑土地耕地质量较好。记者了解到,今年扎根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的多个科研团队将在作物全生长周期推进多次观测实验,通过多频次“体检”,提高黑土地耕地产能与质量监测能力,积极探索构建黑土耕地档案,建立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黑土地”和全国黑土地资源“一张图”,对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现状及变化进行定期监测和预警管理,为黑土地精准保护以及黑土地保护法有效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阅读:
新华全媒+丨暴雨中 他们坚守在一线 海河流域洪水防御应急响应升至最高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