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盐碱地上麦飘香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贾宏博乔娅李佳琦崔上

“今年是旱碱麦长势最好的一年。”回顾刚刚过去的麦收季,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块麦田亩产超300公斤,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他说。

“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回忆起过去的场景,杨东进历历在目。

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些土地并非一无是处,丰富的矿物质基础,相对较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旱碱麦麦香浓郁、绵软筋道的独特品质。

为充分利用好盐碱地独特的资源,近年来,沧州市以发展耐盐碱农作物适应盐碱地为重点,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开展小麦育种技术攻坚,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真正做到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1975年就开始寻找最耐盐的种子。经过7年的努力,到1982年,他们选育出了“冀麦32”,让小麦亩产达到了150公斤,后来选育出的“捷麦19”,让亩均产量增加到了260公斤。

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3”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让旱碱麦的产量逐年增加。

要想在盐碱地里种好粮,除了要选好种子,土壤治理也很重要。

有句农谚叫“麦要浇苗,菜要浇花”,怎样才能留住天上水、调动土壤水,满足小麦用水需求?这个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盐碱地推广微沟播种技术的原因之一。

“‘沟播’的微沟处土壤盐分较低,沟底两侧种小麦则可以躲盐避害,同时,微沟还能积蓄降水。”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另外,播种时把沟内的覆土压实,加强了土壤毛细管的连接,更易于调动深层土壤水,便于小麦吸取水和养分,起到提墒保墒的作用,保证了正常出苗和生长。”

这些年,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与中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黄骅市各乡镇农技站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共同完成了很多旱碱麦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如今,盐碱地上不只能产粮食,还长出了耐盐碱的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

小暑时节,走进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连片的苜蓿流青滴翠,万亩紫花苜蓿迎来丰收。

近年来,沧州市挖掘东部盐碱地潜力,改良土壤,以绿养地,全市新增苜蓿种植8万亩,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7%。

盐碱地里长出的高产苜蓿草,也让奶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据了解,全省苜蓿保有面积40万亩以上,每年可收获苜蓿干草约30万吨,河北奶牛存栏也从106万头增长到148万头,生鲜乳产量从385万吨增长到547万吨,增速全国第一。

既要种得好,又要产得优,还要卖得好。

走进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可以看到,经过兑水、和面、蒸制、点头彩等18道工序后,一屉屉面花就露出了真容。

用旱碱麦加工、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黄骅“面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几年前,黄骅面花就被端上北京人的餐桌,而用旱碱麦面粉加工的果蔬面、蝴蝶面等形态多样的面食产品,更是深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沧州市培育了旱碱麦专业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表示,今后,河北将大力发展旱碱麦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将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高品质农作物产业优势,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我们将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北贡献。”孙晨光说。

〉〉记者手记

从不毛之地到万项良田,河北盐碱地之变再次证明,只要让新品种、新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广袤的河北大地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在这其中,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冀麦32”到“捷麦19”,早碱麦平均亩产增加了200多斤,好的地块甚至实现了产量翻番。同时,河北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思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就是由治理盐碱地向适应盐碱地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现代农业转变。

如今,农业科技的生动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耕地,耕地变熟地,不仅生产出优质的粮食,还发展了耐盐减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在更大的广度上挖掘着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

相关阅读:
黑龙江勃利:突出“一体两翼”创新发展思路 亚洲最大!杭甬高速复线滨海互通全面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