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继续来看《重读志愿军家书》系列报道。1951年11月5日,一封志愿军战士的家书登上了《志愿军前线战报》的头版。家书里不仅描绘了这名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见闻,还写下他对胜利后美好生活的期盼。硝烟散尽,写下这封家书的志愿军战士不仅平安归来,还亲身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家书中的诺言。下面就来认识这位写下家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
读信的老人名叫易禄亨,今年已经87岁。这封感人肺腑的家书,正是七十多年前他在炮火横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写下的。
1936年,易禄亨出生在涪陵。成长岁月中,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让他立下了要保家卫国的志向。朝鲜战争爆发后,还是预备役军人的易禄亨瞒着父母经过几次申请,终于被批准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候,他还不到16岁。
心怀保家卫国的壮志,可真正走上战场之后,易禄亨才理解了战争的残酷。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一到朝鲜,跨过去就是战争,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坦克、飞机,到处都是钢铁。飞机来了,帽子都吹掉了,飞过来后那个树顶都摆动,卷起来的沙让人眼睛都睁不开。哎呀,(战争)是这么个滋味。
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让易禄亨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也让他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越来越强。1951年10月,美军对易禄亨所在的月峰山阵地发起进攻,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在战斗的间隙,易禄亨抱着牺牲的决心写下了这封特殊的家书。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参谋长说,小鬼,你想不想家呀,他就问我想不想家。怎样不想,你说谁不想爸爸妈妈。他就把皮包打开拿一叠纸,就是(让我们)跟家里面通封信,实质上就是写遗书。
抱着与家人诀别的心情,年轻的易禄亨写下了这封家书。除了战场上的见闻和对家人的思念,他还写下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要大家都富起来,把家乡建设好。要有马路,有水库、电站,有茶山果树,有牧场、工厂……作为家中长子,瞒着父母走上战场,易禄亨一直心怀愧疚。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让父母理解自己的决定。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易禄亨的家书被刊登在了1951年11月5日的《志愿军前线战报》上。随后,易禄亨跟随部队辗转作战,直到1953年7月,他在战场上负伤昏迷,在战地医院苏醒后,才得知家人已经收到了家书并寄来了回信。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家里面就给我来信,(信上说)你在战场上写的一封信,大人小孩眼睛都哭肿了,后来我又给家里(写信)说,爸爸妈妈,我已经好了,你相信儿,儿不会死的。
1957年,易禄亨复员回到家乡,几年后还成为了隆兴村的党支部书记。那时的隆兴村只有一条2米多宽的土路,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很差。易禄亨没有忘记自己曾在家书中写下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他带领村民修公路、建水塘、搞发展,一干就是36年,直到1997年退休。
涪陵区百胜镇隆兴村村民易玉亨:(他)在战场受过伤之后,回来之后走路不方便,拐来拐去都在坚持,在公路上或者山坪塘上,挑泥巴、抬石头这些,他坚持在做。
百胜镇隆兴村党支部书记易立奎:他回来之后比较低调,没讲过(自己的故事)。(那时)春节的时候,他自己掏钱买肉,送到(困难群众)家里去。
易禄亨当年顶着战火在家书中写下的心愿如今早已实现,而这封家书的力量也一直深深激励着他的家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的孙女易春银:看到那封信肯定是震撼,我每每看到后面都觉得有点想落泪,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封家书。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易禄亨:要大家都富起来,把家乡建设好。要有马路,有水库、电站,有茶山、果树,有牧场、工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机声轰隆隆,机器自来水哗啦啦。和平幸福的阳光真宜人。奋斗一生,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