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组织安排下,我赴桂林市兴安县湘漓镇双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山水画卷、诗意田园、泥土芬芳,在田野里的“小”事“大”绩中,跟着“民声”走,办好“民生”事,擦亮了永葆热忱的信仰底色。
初到村时,我就迎来了“大考”。村支部书记再三叮嘱我2021年的目标任务,让我挑起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金扁担”。在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展多元化种养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突破20万元。
“这担子可不轻啊!”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叹。但是心想,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干。我主动接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这一“大”事。
“刚到村里,村民和部分村干部对我不信任、不认可,认为我是城里来的,不懂农事,过几天就走了,啥也干不成。”面对质疑,我选择不辩不争,用行动来啃下这个“硬骨头”,一定要让双河村旧貌再换新颜!
在村里工作就是“熟人社会”。为拉近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村委的情况。我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分别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班子评价,了解当地民情风俗、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同时,依靠“走出去”方式深入调研,走遍全村每户人家,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村委+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针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我通过村里现有的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邀请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兴安县农业局的柑橘技术专家,到村开展农技培训,为农户进行柑橘种植田间指导。
“种柑橘市场不行,不如直接将这部分钱分给困难群众。”在参加农技培训之初,部分村民打起退堂鼓。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种植柑橘就是“造血”项目。我在村“两委”会上说:“我以党员的名义担保,咱们铆足劲干好这个项目,致富一定有出路!”
在示范户的带动下,1000余户村民也积极踊跃报名种植柑橘。第一批柑橘顺利上市,我又协调县有关部门成立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有机柑橘商标。现在,双河村的柑橘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双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也在2022年成功申报自治区第二批村集体经济示范组织。
“梁莹,这么热的天还在忙啊?中午到我家喝油茶吧!”村里70多岁的老盘热情招呼。看着一张张熟悉热情的面孔脸庞,我也懂得了,作出大“绩”看似繁琐复杂,基本方法却简单明了:多走到田间调研,多发动群众力量。
村里的事千头万绪,是一地“鸡毛”,也是一片“锦绣”。熟悉工作后,村民们时常会询问电脑软件操作问题,我会反复讲解反诈骗APP如何使用。在加班时,已经熟络我的村民们担心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害怕,常会带着西瓜、葡萄跟我唠嗑。前两年深冬傍晚的核酸检测点又黑又冷,群众自发送来的热水袋更是让我心生暖意。基层事情很小,人来人往、应接不暇,但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最“小”的事,就是基层治理中最“大”的成绩。
在一“大”一“小”间,我收获了真情,得到了成长。从小事入手,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小”事中,我对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有了更深的感悟。(桂林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