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我刚接到法院通知,近75万元欠款已经全部还清,终于不用再背锅‘老赖’了。”5月28日,陈某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挂了电话,我也松了一口气——这起拖了十年的执行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提供担保成“老赖”
2022年6月的一天,我刚上班,正准备看案卷时,忽然有人闯进办公室大声说:“太不公平了,实际借款人拆迁分到好几套房子,有钱却不还。”
我定睛一看,来人正是几天前向我咨询过法律问题的陈某。“一‘背锅’就是十年,实在受不了了。”陈某说,自己因为签了担保责任书,不仅要负连带责任还钱,还被列入了失信“黑名单”。陈某希望检察院能够监督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彻底解除他的担保责任。
事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随即调阅了涉及陈某的案卷,并展开调查核实,逐渐掌握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为筹措周转资金,同村的陈某华和其母亲、哥哥先后三次向银行借款70余万元,3笔借款均找到陈某作担保。“当时没多想,觉得大家平时关系不错,他们找到我,我就答应了。”陈某叹气道。
转眼到了2010年,借款期限已到,但3笔借款却一直没有还清。最终,银行分别将借款人陈某华和其母亲、哥哥诉至法院,法院判决3人偿还借款本息,陈某对3笔借款负连带责任。
“要知道有这么多麻烦事,我是坚决不会答应给他们当担保人的。”说起往事,陈某追悔莫及。
令人没想到的是,自民事裁判生效之后,陈某华和其母亲、哥哥迟迟无法还清全部借款本息。无奈之下,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随着案件相继进入执行程序,法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执行措施,但由于未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最后分别于2011年8月、2012年5月、2014年4月,对3起案件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陈某作为担保人受到牵连,也因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有钱不还失公允
本来是好心帮忙,结果却成了“老赖”,陈某越想越憋屈。更让陈某生气的是,对方“有钱不还”。“2013年村里拆迁,陈某华和他的母亲、哥哥都拿到了安置房,怎么会没钱还?”陈某说。
根据法律规定,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申请执行人如果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可以再次申请执行。于是,我问陈某,是否主动向银行反映过这个情况。陈某坦言,得知拆迁消息的第二天,他就向银行和法院反映了相关情况,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真如陈某所言,陈某华和其母亲、哥哥都拿到了安置房却故意不还钱,反而让担保人陈某来“背锅”,的确有失公允。
为查明事实,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发现2014年陈某华及其母亲的确分得了5套安置房,并将其中1套出售,得款100万元。陈某华的哥哥也出售了自己名下2套安置房中的1套,140万元卖房款全被用于其他还款和日常消费。
通过进一步核查后,我们还发现,陈某华及其哥哥名下的银行账户存在大额资金进出记录。随后,我们到社保部门调取相关信息,了解到陈某华的母亲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存款达2万余元。
种种证据证明,陈某华及其母亲、哥哥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也有偿还借款的能力,陈某不应该为他们“背锅”。
执行重启获新生
为消弭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司法办案的疑虑,取得更优办案效果,2022年8月26日,我们就此案举行了公开听证会。陈某、陈某华的哥哥以及银行代表当场表达了各自的想法。
“检察院调取的证据足以证明,实际借款人拆迁安置房销售或市场化安置所取得的款项,没有被用于支付执行款,我们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在全面了解案情和所有证据后,3位听证员给出了一致意见。
2022年9月5日,经过全面评估,我们决定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及时恢复执行,并视情况对被执行人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或惩戒措施,如被执行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应适时将有关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随着检察建议和证据材料一起被移送到法院后,执行程序很快重新启动。面对确凿的证据,陈某华和其母亲只得一次性将29万余元欠款归还到位;陈某华的哥哥由于短时间内无法归还欠款,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今年3月底,他将所欠的45万余元全部还清。目前,其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一案正在审查起诉中。
至此,有钱不还的真“老赖”受到了法律的追究,陈某也终于得到了解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版面编辑:刘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