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触摸先民脉搏、破译草原文明 呼伦贝尔草原地带首次发现赭石岩画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单位经过两年的考察和研究,将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伊和乌拉山一处巨大独立岩石上发现的彩绘岩画遗迹确认为赭石彩绘岩画,这填补了呼伦贝尔草原地带尚未发现岩画的空白。

触摸先民脉搏、破译草原文明 呼伦贝尔草原地带首次发现赭石岩画

浩瀚草原上耸立的巨石,保留着草原先民们数千年前的艺术画作。据研究人员测量,岩画所在巨石为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单体石岩,岩体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最高处约7米。岩画绘于岩石北端朝北壁面的居中部位,距离地面约150厘米,高约180厘米。有岩画的岩面明显平整,似人工修整,向内凹陷,边缘呈方形,上、下、左边缘十分清晰。伊和乌拉赭石岩画利用红色矿物颜料绘制,岩体上可以清晰看到,岩画以手拉手的人形纹和实心圆点纹两种形态构成,采用极简勾勒线条绘画手法。岩画整体画风古朴简约,抽象写意。

经过长期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伊和乌拉岩画同类型岩画分布地点通常与石板墓分布地点重合,二者属共存遗迹,经对比分析,初步认定此类岩画为石板墓同时代遗迹,距今约2500至3000多年。

呼伦贝尔博物院副院长赵龙江: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古代遗存,岩画在草原上不好保存,因为岩石上的岩画朝北,日照时间比较短,脱落概率比较小,所以岩画的颜料就比较清晰地保存下来了。

触摸先民脉搏、破译草原文明 呼伦贝尔草原地带首次发现赭石岩画

岩画不仅是石壁上的遗产,更是草原先民劳动、狩猎、畜牧、征战、祭祀、繁育等真实写照,是草原先民推动草原文明向前的历史轨迹。草原上的岩画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蕴含着深刻又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也成为后世触摸先民脉搏、破译草原文明,穿越时空的远古密钥。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博物馆馆长关荣:我们会利用岩画与周边的石板墓群,还有鲜卑墓群隶属关系,进一步探查和研究。同时,加大遗址的保护工作,采取更多的措施使这处岩画更好地得以留存。

相关阅读:
  • 【习声回响】古老文物“活”起来 现代生活精彩不断

    【习声回响】古老文物“活”起来 现代生活精彩不断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 2024-05-19
  • 博物致知丨何以中国 何以我们

    博物致知丨何以中国 何以我们

    来源:南方网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经常“打卡”博物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2024-05-18
  • 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首次公开发布

    5月17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分别为年龄约35岁的全身坐姿版和50岁左右的头部形象。3D数字人以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辛追出土时的头部扫 2024-05-17
  • 外国游客重返中国一线城市,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外国游客重返中国一线城市,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2024年4月25日,北京,众多外国游客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图 ICphoto在“五一”假期,小城市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相对较低的旅游成... 2024-05-15
  • 【文化中国行】文博游丰富文化体验 聆听文明回声

    【文化中国行】文博游丰富文化体验 聆听文明回声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五一”假期,人们在博物馆和古迹遗址中,感悟历史,汲取中华文化滋养。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 2024-05-04
  • 文化中国行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今天(5月2日)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 2024-05-03
百色:持续正风肃纪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柳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监督保障高考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