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 唐之夔:勤勉为政 造福百姓

唐之夔(1573-1608),玉林福绵人,明万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湖广监察御史。

端人正士忠于职守

万历二十五年(1597),唐之夔在桂林乡试中独占鳌头,以全省第一名“解元”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国子监”。万历三十三年(1605),唐之夔参加礼部会试,以第九十一名录取为进士,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一名的成绩,且因长于文学、书法,唐之夔被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

时有玉林同乡陶凤仪,正出任“锦衣卫指挥使”,处理的都是国家重案,其既不避权贵,敢触锋芒,又大胆“保全善类”,借机拯救了一大批以“言直”犯颜的谏臣,但其也常遭迫害。受其激励,肩负“史官”之责的唐之夔没有忘记自己的职守,以“当代人写当代史”,专门为陶凤仪写了一篇《天溪陶公传》,对这位同乡所弘扬的“和而不同,清而能任”的大臣风范予以赞扬,并引为自豪,视做榜样。

心怀百姓一心为民

唐之夔的家族一直都秉承着为百姓做善事的好家风,当时玉林“三帝阁”、车陂江“万济桥”都是唐之夔的父亲唐时彦牵头修造的,他积极发动广大百姓,投身家乡建设中。

唐之夔在京任职时,发现北方遍地皆有的廉价绿豆,对于岭南而言,却是稀奇少有的昂贵物品。因为南方湿热,此物可以治疗湿疹、皮炎等常见病。如果搞长途贩运,无疑是一个赚钱的商机。但是,唐之夔心里只考虑如何便民利乡,他苦于自己没有时间往来南北。后来,唐之夔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在玉林“承舍”(传递公文的差役)每次到京城时,便主动联系,在他们返程前包好一斗绿豆,请他们顺道带回玉林。唐之夔体谅到“承舍”翻山越水的辛苦,每次都坚持以一斗为限。“承舍”回到玉林,就交由唐之夔的父亲唐时彦,唐时彦再分给病人使用,分文不取。乡里赞之:“万里带绿豆,心系故乡人。”

刚正不阿廉洁治政

万历三十六年(1608),唐之夔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唐之夔以一个正七品的身份下派到地方,专门监察各级官员。到任后,唐之夔发扬“清直”个性,短短一年内,就“有直声,以文学著称,言事亢直”,已经是两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臣了。适逢福建方面出了大事,朝廷看重唐之夔才干,令其“奉使巡按福建”。快马加鞭到达福建后,唐之夔抵制诱惑,清正廉直,快刀斩乱麻,几月下来,政绩卓著,福建亦大治。唐之夔淡泊名利、清廉治政的事迹由福建传遍全国。

其后,唐之夔辛勤国事,劳碌奔波,未及四旬,便病死在任上。“天子感贤赐崇祀,崇祀建坊明德馨。”皇帝着令依据唐之夔的官品,重建玉林的“御史牌坊”,并手赐匾额曰:“朝端维直,柱史重封。”天启元年(1621年),地方长官魏浚题写“龙池日月,豸府风霜”八个大字,立在“御史牌坊”边,总体概括了唐之夔在御史衙门(别号豸府)的为官风范。

现在,“朝端维直,柱史重封”的故事依然在福绵流传,成为“福绵唐”后世子孙立身治世的楷模。(福绵区纪委监委整理)

相关阅读:
百闻不如一“件”|珠峰科考队员包中的“神器” 百色:盘活本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廉洁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