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 陶弼:廉以修身 素得人心

陶弼(1015-1078),字商翁,北宋湖南永州(今祁阳)人,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有二十余年是在广西各地度过的,曾任阳朔(今阳朔县)主簿、柳州司理参军、阳朔县令,摄兴安(今兴安县)令,历知宾(今宾阳县)、容(今容县)、钦(今钦州)、邕(今南宁)、鼎(今常德)、辰(今怀化)、顺(今随州)诸州,他清廉有为,深得人心。

陶弼心中始终装着百姓。任阳朔主簿时,为使出行的人畜免受烈日暴晒之苦,他让百姓在大道两旁植树,树荫使周围数百里的大道像建起了阴凉的长廊,从下方走过凉爽无比,百姓交口称赞。而邻县的县令看到后也纷纷仿效种树,造福了一方百姓。

任兴安县令时,陶弼曾写信劝桂州(今桂林)知州萧固疏浚灵渠,以便于运输物资与粮食,却没有得到响应。等到李师中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陶弼又劝说李师中疏浚灵渠,李师中采纳了陶弼的意见,修灵渠,清除灵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三十六座。后来,交趾国(今越南)叛乱,北宋大军出动三十万军队征伐,军用物资从这里运出,极大地提升了运输效率,为平定叛乱赢得了时间。

陶弼颇有军事才能。皇祐四年(1052),陶弼任柳州司理参军,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顺西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广州。仁宗命武将杨畋为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使,对付侬智高叛军。杨畋对陶弼的军事才能颇为欣赏,因此特聘陶弼为军事参谋。陶弼受命后,本打算与诸将会合共谋围攻侬智高叛军,而侬智高在围攻广州52天后无果而西返,陶弼于是转至临贺(今贺州)。当时宋将蒋偕战死,蒋偕余部纷纷投降侬智高叛军。

陶弼沿途遇到许多失散队伍,担心宋兵降侬智高后为其效命,合攻宋军,于是假托杨畋之名沿途发布告示,晓谕士兵归队,免其责罚,由此共收得蒋偕散兵一千五百余人。因当时情况紧急,陶弼来不及向杨畋请示,为了招抚蒋偕余部,他取白旗数面,上书“诏安散”,派人四处招摇使其知悉,并把召回的士兵送杨畋处。杨畋本打算采取军事行动收服散卒,见陶弼已带领众人归来,甚为钦佩。此次军事行动后,杨畋更被陶弼机变灵活的处事方式所折服,还朝后常对人称赞陶弼:“吾平贼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

陶弼为官十分清廉。嘉祐八年(1063),他调任钦州知州。史书称其在钦州“素得人心”。在任上,他安抚百姓,修葺城墙,疏通壕堑;同时重视教育,兴办儒学,培育人才,政绩显著,得到仁宗皇帝下玺书褒扬。陶弼所得薪俸,除节俭自奉外,全部用来周济孤寡穷人和有困难的人,直到他离世之后,妻子仍在乡间租用的土屋内居住,日子非常贫苦,由此可见陶弼为官之清廉。而朝廷了解这一切后,报请皇帝授给他的五位家属正禄。

陶弼在钦州任满调动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深情挽留,竟至拦截桥梁,阻塞街道,执意不让这位清廉知州的官车离去,成为封建社会里百姓拥戴清官的一大观。他去世后,钦州民众将他入祀名宦祠,建立多座陶父碑来纪念他。

陶弼还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关系。治平二年(1065),陶弼任邕州(今南宁)知州。邕州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有时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紧张,他根据这样的特点,积极疏导和缓和矛盾。到任后,陶弼着手组建被侬智高起事破坏的地方机构,采取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政策,息兵养生。周围的少数民族纷纷向官府献上土特产请求归附,而陶弼却对经常接触百姓的衙役官员提出要求,严禁他们渔利盘剥百姓,不可胡作非为,更不准收受各部落、民族使者、酋长带来的礼品,因此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护。

陶弼在邕州任上广施仁政,使民众安居乐业。他在任期间,邕州曾暴雨成灾,洪水泛滥。陶弼身先士卒带领军民修筑堤坝、抗洪救灾,他下令堵塞邕江江门,命全城百姓士兵往高处搬迁,并召集僚吏赋役,设置一千多个土袋子,当洪水灌入时,就使用这些土袋子堵住。

持续半月之久的水灾造成了全城饥荒,陶弼果断命令开仓赈济,并派船送饭给城外的灾民。由于陶弼措施得当,将洪灾给邕州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因而他也深受邕州人民爱戴。陶弼去世后,邕州人民在城内建陶使君祠纪念这位素得人心的清官。(柳州市柳南区纪委监委整理)

以能预约到九价HPV疫苗为由行骗 一男子诈骗6名女性2万余元 京彩517 北京信息通信业举办2023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