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院士张福锁,为何14年坚持做一件事?

乍暖还寒、起伏不定的天气变得稳定,立夏之后,京郊大地上的绿意变得越来越浓,大棚里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在北京西部,最偏远的村庄之一西槐庄村里,一座座透明的温室大棚中,早春种下的萝卜、黄瓜等蔬菜,开启了2023年的第一个收获季。

几个穿着红色卫衣的年轻人,正在查看蔬菜的成熟情况,他们的卫衣背后,印着“科技小院”的字样,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这里和农民一起劳作,帮助农民引进新的优质品种、高产技术,这些努力,使得西槐庄村的集体收入,在2022年翻了三倍,达到了33万元。他们的项目,也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拼多多共同举办的“首届科技小院大赛”一等奖。

把课堂搬进田野,农学生们走进了乡村

科技小院的创意,最早出现在2008年,当时,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从北京出发,走进河北曲周白寨乡的一个乡村,在这里租了一个闲置的农家小院住了下来。他们在村里建立了示范田,把最新的农业科技带到田里,向当地的农民推广,随时解答农民的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科研要真正走进乡村和田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技小院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介绍,当时他的团队取得了很多成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在国际上也有了影响力。但他一直在想,这些成果,究竟对农民有没有帮助?农民看得懂论文、用得上新技术吗?

这些思考,成为了科技小院建立最初的动力,“我们应该到农村去”,张福锁说。

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建立,张福锁带着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走出小院,走进乡村和田野,把绝大部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在了村里、地里,“其实,农民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我们最应该去研发和攻克的课题,同时也是真正最前沿的课题。”

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无数老师和学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百个科技小院,他们深入村庄,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农民的需求、找到攻克难题的途径、研发农民需要的技术。

北京西槐庄的科技小院,即是其中之一,小院建立于2021年春天,吴林静、宁国法两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最早在这里“进村读研”,他们帮助村里引进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等先进技术以及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甜糯玉米等优势品种,最终帮助该村当年实现集体收入33万元,较上一年翻了三倍。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拼多多举行“拼多多杯”首届科技小院大赛,西槐庄村的科技小院,获得了一等奖。

从帮助农民,到全面振兴乡村

每一位科技小院的学生,至少要在小院里住两年多,从拿到硕士录取通知书开始,他们就要在小院中进行一个暑假的培训,然后回到学校,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随后再一次进驻科技小院,一直到毕业。

曲周的科技小院,是最知名的小院之一,这里是曾经黄淮海大会战的起点,在历史上,这里是北方著名的盐碱滩,当地民谚说“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楼声响,不见粮归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业大学老一辈的学者如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等,在河北曲周开启了改土治碱的黄淮海大会战,用数十年的时间,把原本的盐碱滩变成了良田。近十多年来,建立在这里的科技小院,又把许许多多的新技术带给了当地。

而随着科技小院的发展,其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和丰富。据介绍,科技小院建设之初的目标,是服务小农户,帮助小农户提升科技水平,因此设立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原则。在脱贫攻坚中,科技小院功能升级,加入了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兴农的功能。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小院开始帮助乡村进行乡村振兴的工作。而如今,他们正在开展更多的工作。

2022年4月下旬,河北曲周县白寨镇,广袤的平原上,连片的冬小麦郁郁葱葱,坐落在这里的科技小院中,一群年轻的学生,和往年一样,每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在田野中劳作。但今年也有新的变化,就在不久前,这里又开启了一场新的“大会战”,科技小院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联合全国多个农业高效、科研单位,在河北平原上开启了一场“吨半粮田”的攻关。

“现在的小院,升级到了3.0+,我们希望通过团队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去全面改变乡村,不仅改变乡村的生产,也改变乡村的生活,改变乡村的人。”张福锁说。

以科技助农,年轻人的新创意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张晓恬、张岩林,是如今常住在西槐庄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他们正在为村里的蔬菜产业设计一个“共享菜园”的项目。计划用一亩地打造20个“共享菜园”,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设计包含多种常见蔬菜的“菜单”,城市居民则在这里租一块“科技土地”,并在菜单中选择自己想要的蔬菜,由学生和农民一起种植,最终收获归承租者所有。

院士张福锁,为何14年坚持做一件事?

张晓恬(左)、张岩林(右)与西槐庄村委会工作人员(中)一起收获萝卜。

对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来说,这是一次科技服务乡村的再升级。如张福锁所说,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想要改变的,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乡村的人们。

张晓恬、张岩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恰恰是想要全方位地改变乡村。而这些改变,在借助现代技术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直观。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与一直关注三农发展的互联网平台拼多多合作,首次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形式推出“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为年轻的技术工作者们搭建平台,交流、比拼科研、产业相关创新成果。

赛事针对三农一线比较集中的问题设置了“科技创新类、应用创新类、产业创新类”三类参赛项目,鼓励研究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农村需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西槐庄村的科技小院,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西槐庄村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因为地处偏远,特色资源较少,长期难以发展起自己的产业。在科技小院建立后,最早入驻的中国农大学生,为村里的蔬菜种植,引进了多种新的技术和品种。

院士张福锁,为何14年坚持做一件事?

张晓恬与她收获的萝卜。

农学生的小院,正在吸引全社会的力量

随着科技小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科技小院的模式所吸引。更多的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加入了其中,同时,来自社会、企业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入这个科技助农的事业中。

据介绍,在科技小院的发展中,来自肥料、养殖业、农业等领域的众多企业,成为了科技小院的同行者。拼多多也是其中之一,拼多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他们就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人才培养、培训交流等方面紧密配合,科技小院项目正是这其中的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出路,而核心是科研人才,同学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边学习边实践,不仅帮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储备了自身技能、提高了科研水平。”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国农业专业人才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广大青年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提供实际的助力,正是企业投身科技小院大赛的初衷。”

就在2023年5月9日,一个特别的基金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由拼多多捐赠1亿元,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成立“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金”,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全球农业学科前沿,进行与农业核心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而作为农业人才教育的典型模式,科技小院立足农民实际需求、攻克农业生产难点的方式,亦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发展。

撰稿周怀宗校对王心

相关阅读:
商务部再次表态:如美国胁迫盟友共同遏华,将坚决反对! 一定之规•纪检监察干部必读丨什么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应当立案审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