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高职生清华当老师,不是简单的“成功学鸡汤”

来源:新京报

▲邢小颖正在上课。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邢小颖正在上课。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高职毕业生能不能在清华当老师?陕西姑娘邢小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央视新闻报道,邢小颖高职毕业后,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在清华大学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今年29岁的她,已在清华任教9年。此前,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火出圈的她,引来更多关注,有人赞叹她“太优秀”,也有人质疑:“高职生教清华学生,你真的行吗?”

邢小颖到底行不行,这事不是简单贴学历标签就能论定的,脸谱化的“励志叙事”也很难概括其成长成才的全貌。邢小颖符不符合清华任教的标准,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有话语权的恐怕只能是清华大学。

不可否认,当“高职生”的出身与清华大学的金字招牌放在一起,确实会产生一种不小的落差。公众的莫名惊诧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有必要厘清的是,邢小颖在清华大学任教,并非我们以往认知中的全职教师。这一类岗位的全称叫“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或“实训教师”,他们并非正式编制,而是实行合同聘任制,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上也与全职教师不一样,但也不能就此否认她们是清华教职工的事实。

清华对这类教师设置的招聘条件,也为邢小颖们进入清华打开了大门。2021年,邢小颖所在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官网曾就“电子创新实验教学专员”一职发布招聘公告,其任职条件提及“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与研究方法”等内容。

综合来看,这个岗位面向的就是一些成熟有经验的职业技能人才。邢小颖“铸造指导教师”的岗位与之类似,大概也是秉持类似的标准。其正是靠扎实的技能与踏实的工作态度,得以留在清华。

之所以用不短的篇幅为邢小颖做一番“澄清”,并不是为了反驳网友的“莫名惊诧”,而是意在通过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告诉大众职业教育本身就有其固有的成才通道,一流院校也正在为这类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邢小颖的成才之路也不是孤例。光是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就有不少如她一样出身的职业技能人才。

在产业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年轻人在国际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譬如前段时间的宁波“00后”小伙蒋昕桦,在国际大赛上获得重型车辆维修项目金牌,实现中国“0”的突破;再往前,还有高职毕业生靠“刮腻子”“做木工”斩获世界冠军……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些经历,无非再一次说明了那个最朴素的道理:术业有专攻,只要专精一门,不论是“拧螺丝”还是“刮腻子”,同样可以人生出彩,成就不凡。

邢小颖的职业教育经历,也印证着作家格拉德威尔的“一万个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邢小颖在铸造专业所下的功夫,远远超过了一万个小时。所谓“成功”,的确不是天赐的,而是需要个人日拱一卒的努力与坚持。

当然,“邢小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推动未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成才绘就了整体蓝图;2022年4月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更是明确提出,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这就从法律意义上为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提供了依据与遵循。

当高职生卸下“低人一等”的心理包袱,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自然愿意投身职业教育这条道路,找到一生之所长。舆论不仅要看到“邢小颖们”的励志成分,更要看到职业教育涌动大潮之下,更多人通过习得一门傍身之技,实现了向上流动,创造了不凡价值。这也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基本面相。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王言虎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互联网大厂反腐力度升级:数据、权力和人性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部署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