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旌德:百年古桥化身百姓“连心桥”

新华社合肥5月1日电题:安徽旌德:百年古桥化身百姓“连心桥”

新华社记者周畅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村民口中的隆兴桥,横跨于流经该村的燕水河之上,是有百年历史的三孔石拱桥。如今,玉屏村“百姓评理说事点”就设在这座桥上,让这座古桥有了新功能。

玉屏村隆兴桥。新华社记者周畅摄

玉屏村隆兴桥。新华社记者周畅摄

随着时代变迁,隆兴桥的交通意义逐渐弱化,渐渐成为村民自发集中的纳凉场所。拾级而上,如今这座古桥上建了休闲空间,喇叭、灯具和WiFi等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两端还分别设置了警务室和科普宣传室。

2020年8月,玉屏村“百姓评理说事点”在隆兴桥上设立,每月逢十开“说”。玉屏村的种植大户方新华不久前就在这个说事点,解决了自己的烦心事。

“蔬菜卖的就是个新鲜,我们每天中午把上午采的蔬菜发货到各个销售点,下午采的蔬菜只能放到第二天中午再运,天气一热就不新鲜了,我一直头疼蔬菜保存这个事。”方新华说,他到隆兴桥上纳凉说事时,把烦恼说了出来。

玉屏村党支部书记方晨得知后,想到了相关的惠农补贴,在村内建设保鲜冷藏库可以享受30%的补贴。于是,方晨在村里建了保鲜冷藏库,不仅解决了方新华的问题,还惠及了其他有需要的村民。

“这个说事点不仅帮我解决了蔬菜保鲜的问题,之前还帮我解决了蔬菜销售的问题,现在感觉是吃了‘定心丸’,只管把菜种出来就行。”今年,充满了底气和信心的方新华将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到了100亩。

在这座桥上,不同村民承包田之间排水沟怎么修、各家门前杂物何时清理、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均通过说事的方式得到了解决。“有时都不需要我们去调解,村民自己就聊开了。他们解决不了、想不通的,我们再一起出出主意。我们村里解决不了的,比如资金、政策问题,再向镇里求助。”方晨说,现在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这个说事点,很多百姓不能完全理解的政策、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邻里之间的矛盾心结都说开了,我们的工作方向也就明确了。”在孙村镇党委委员吴万志看来,这座古桥变成了一座“连心桥”。

隆兴桥上的“百姓评理说事点”。新华社记者周畅摄

隆兴桥上的“百姓评理说事点”。新华社记者周畅摄

普法课堂、巡回法庭、反电诈宣传、调解矛盾……“有了‘百姓评理说事点’这个实际载体,平安课、普法课这些各个部门的科普工作,也有了平台。”旌德县司法局孙村司法所所长宋石皞觉得,普法和矛盾纠纷化解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作为安徽省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载体,像玉屏村这样的“百姓评理说事点”正成为多地百姓反映诉求的新渠道。

安徽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谢思泽介绍,“百姓评理说事点”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是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设立遍布城乡的说事点,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在“唠家常”的过程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讲出去,把人民群众诉求和社情民意反映出来,把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1.6万多个。今年以来,这些说事点已收集矛盾纠纷线索4万余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万余件,开展法治宣传2万余次。

阅读下一篇:

相关阅读:
“大块头”有大智慧 “地面空间站”为航天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致敬!大工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