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4月24日—27日,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口号是“拥抱数据共赢未来”,聚焦四个主题领域:数据创新与合作、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公信力、构建良好数据生态。怎样生产更加优质的数据,怎样充分发挥数据作用实现更好决策,怎样把握新趋势构建良好数据生态,还有,数据究竟是如何来助推政府治理和企业发展的,这些都是嘉宾们关心的问题。
本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会聚一堂,超过8000人在线上参会,共同探讨如何用数据造福所有用户、用数据完善管理、用数据服务未来发展等多个议题。在数字经济、数据安全、大数据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这届数据论坛尤为引人关注。
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刘爱华:“论坛的主要成果文件《杭州宣言》着重强调数据的包容性,为全球的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这些成果都会对未来提升全球统计能力,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国际统计学会候任主席何旭铭:“中国现在从政府部门一直到杭州市到浙江省各个阶层还有很多公司,在大数据挖掘、技术支撑方面所做的成就已经很多了,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作参考。”
作为论坛东道主的杭州,近些年来不仅成为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排头兵,在数字治理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杭州公交的数字化改革就是一次积极探索。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普福街区聚集了多个住宅小区,周边还有大型医院、商业综合体等。不过,虽然小区门口就有公交站,居民仍然感到不方便,因为去附近的医院和商场并没有公交能直达。
这天,杭州公交志愿者来到普福街区,倾听居民对公交出行的意见。志愿者们之所以选择来到这里调研,就是杭州数字化建设中的公交大数据给他们的指引。
根据居民出行的大数据分析来主动设置线路和站点,是杭州公交数字化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通常都是简单的“人找线”模式,先把路线和站点设置好,乘客被动来乘坐,而现在则变成了“线找人”模式,线路跟着客流和居民的出行习惯走。
杭州公交集团工作人员郏姗姗:“大数据就是像靶一样,靶向过去就是定位定准了。我们只要在它的中心点范围内去辐射这个区域,就能够很精准地投放,很精准地把线路开通出来。”
用大数据优化公交线路,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杭州丁桥地区的居民也已经享受到了智慧交通带来的便利。去年,根据大数据分析出的居民出行习惯,公交集团开通了9条公交线路,连接了小区和周边医院、菜场、超市等,其中有2条公交直接开进了医院内部,极大方便了居民就医。
另一方面,在公交调度组织上,也从过去的手工调度变成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调度。在不增加车辆的前提下,多条线路实行车辆共享,增加了服务班次,提升了公交车辆的使用效率。
从2020年开始,杭州开始利用大数据对主城区公交线路的发车班次、发车间隔、行车计划等进行精细化调整。虽然都是些细微变化,却使运力投放更加精准,服务百姓更为贴心。
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姚宏宇:“杭州公交案例,虽然是个小范围的实践,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充分体现了用数据来作决策,用数据来作管理。如何利用数据为老百姓服务,其实回归到我们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府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我觉得就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从交通开始,杭州进行了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位于杭州云栖小镇的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是杭州“数字大脑”的中枢,杭州用“数字治城”展现着精细治理的新路径。
杭州市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傅卫权:“下一步,杭州城市大脑主要围绕三个‘一网’:城市的运行一网统管、政务的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共治。围绕三个‘一网’聚焦企业和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养老、教育、医疗、住房、营商环境等方面作一些突破,我们的愿景是希望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大数据不仅让城市会思考,而且也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在服装行业有这样一家企业,从传统的成衣制造厂变成了私人定制的方案供应商,他们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做到了以工业化的手段进行大批量的个性化服装生产。私人定制先要进行量体,但和我们熟悉的裁缝量体不同,这里的量体有些特别。
一个叫小酷的机器人,通过定制交互系统,可以在7秒之内完成对人体19个部位、22项尺寸数据的自动采集。拍照量体,选好面料和款式之后,就来到智能排版的环节了。制版环节是服装生产中关键的一步,它决定着整套服装的造型。在传统的服装定制模式中,一个老裁缝一天不休息最多只能打两套版。但是现在呢?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刘阿娜:“全球的客户只要把一些核心的数据给到我们,几秒钟后会自动生成客户想要的版型,进入生产。”
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山东当地一个知名品牌,最高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危机。转型升级是唯一的出路。企业决定用现代化、工业化手段完成个性化服装定制,但这时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最大的反对声就来自公司内部。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蕴蓝:“我们的员工都是业内人士,问他一条流水线上有没有可能制作不同的衣服?他会说完全不可能。有没有可能瞬间就出来一个版、个性化的定制?不可能,至少得一天而且不休息才能打造一个版。”
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开始了数据化的艰难探索,在企业负责人张蕴蓝看来,这其中最难的就是版型数据库的建立。
新技术的探索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仅仅是版型数据库的建立就用了数年时间。当时他们拿第一条流水线做实验时,订单少得可怜,而现在,他们每天的订单量就有4000件。
如今,走进这家企业的服装生产车间,可以看到流水线上有很多处于不同环节的布料,奇妙的是,这些服装的面料、版型、颜色、细节都各不相同。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做到了生产和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并且已经成为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有20多个行业的近百家企业正在应用他们的解决方案。
如今,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不断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四成,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作为东道国,中国在论坛上积极分享了如何发挥数据作用来推动政府治理、企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经验。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这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个理念也日渐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和积极行动。一个以数据构建的世界已然呈现在我们眼前,承载着美好的期待,也包含着潜在的风险和威胁。我们要用好数据,也要管好数据,要深化国际数据合作,以“数据之治”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世界各国共赢数字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