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粗9厘米 一棵海棠见证秀木成林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孙文宾

“你看,这棵海棠的地径现在是15.2厘米,和4年前刚种下时对比,长粗了9厘米,长势真喜人!”3月24日上午,见到刘志军时,他正在雄安新区容城县王果庄村旁的“千年秀林”里巡护。

通过“雄安森林”App扫描树上的铝牌二维码,进入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记者看到了这棵树的“身份信息”:2019年3月24日栽种,当时树的地径是6.2厘米。

刘志军是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生态事业部副协调人,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新区的植树造林项目。大学毕业后,他在林场和林业局工作了二十余年,可以说跟树木打了半辈子交道。2017年,得知雄安新区的“先植绿、后建城”先进建设理念后,“老林业人”刘志军心动不已,主动申请到雄安继续“育林”,次年2月正式加入新区生态建设大军。

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2019年春季,雄安新区在这里栽种了近4300亩苗景兼用林,有元宝枫、榆树、油松等59种树,共约28万株。”这片树林是刘志军在新区参与众多植树造林项目之一,他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精心培育,树林整体长势良好,像海棠类平均比4年前长粗了1倍多,榆树比原来粗了5、6倍,总体来说这个项目成活率达到了98%左右。”

“我从小就喜欢树木植物,参加工作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林业岗位。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真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由衷感到高兴。”刘志军说。

刘志军的话让“护林员”邱玉峰也深有体会:“新区现在的树越来越多,越长越好,天也更蓝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山鸡、松鼠、野兔在林子里很常见。”

雄安造林不是简单的挖坑种树,“千年秀林”不同于传统的造林绿化。

为何叫“千年秀林”?刘志军介绍,“千年秀林”并不是说每一棵树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过尊重自然,给予树木适当的人工干预,形成一个自然衍替、生生不息,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的千年森林。

“打这片林子开始栽植时我就来了,原来负责种树,种完树就一直负责在养护。”来自黑龙江的老邱从事苗木工作有十七八年了,完成种树后依然选择留在了雄安。“我是打心眼里稀罕这些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孩子一样,最待见的就是这松树,瞅着就喜欢。”

从2017年秋天“千年秀林”种下第一棵树开始,经过五年多的培育,雄安新区现在已植树造林累计47万亩、25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4%。如今,雄安新区生态城市绿色基底基本形成,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从一株株小幼苗长成一棵棵大树,如今的“千年秀林”已经郁郁葱葱。刘志军满眼欣慰,感慨道:“就让它们和雄安一起成长吧!”

相关阅读:
全国首批“邻里守望服务示范站”落户廊坊广阳区 爱唱《铁窗泪》的落马局长,贪腐近20年,曾一次收200万感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