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庹庆明代表:要在“双减”中做好作业减法、科学教育加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又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谈到,近三年,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倒逼教师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新了教育理念,并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于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议题近期受到社会关注。对此,庹庆明说,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发挥数理化生学科教师的优势,鼓励这些教师在学科教育中多渗透科普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把作业总量减下来、把学科作业量控制好,增加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作业。另外,课后服务中也可以增加开设科学探究类课程。

庹庆明

庹庆明

[对话庹庆明]

疫情三年倒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澎湃新闻:疫情三年,线上教育一度常态化,这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

庹庆明:我认为,这要分两面来看。

一方面,疫情这三年考验了我们教育各方面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它让各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拉开了差距。

学校、教师、家庭,包括学生自身,如果管理能力较强,且管理理念能与时俱进的话,受疫情的不良影响不大,甚至还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学校、家庭和个体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较差,各方面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比如,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可能会造成学生玩手机成瘾,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另外,疫情这三年,研学旅行,以及需要基于劳动基地开展的劳动教育等,因疫情受到限制甚至被取消,因此学生社会阅历、劳动能力急需加强。

另一方面,疫情三年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好的影响和变化。

首先,师生的卫生意识、生命意识普遍增强了。在疫情的倒逼之下,大家养成了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同时,因为疫情期间居家,师生及家长逐步体验到了慢生活带来的乐趣与好处。师生有了闲暇时间读整本书,有闲情逸致来学厨艺、茶艺、花艺,生存、生活能力普遍见长。

从教师层面来看,疫情下的线上网络教学,倒逼教师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倒逼教师去尝试、运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形成,为新课改推进起到了助推作用。

另外,疫情期间,各种教师培训、会议在线上举办,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同时,教师还具备了线上线下“双线”教学能力,为未来学校进入“双线”融通共生的教育时代做了准备。

从家长层面来看,疫情下家长陪伴孩子时长与往常相比增加了很多,亲子互动多了很多,亲子共读家庭也普遍增多,改变了家庭生活娱乐方式和教育环境。

澎湃新闻:三年疫情还给您带来了哪些有关教育的思考?

庹庆明:三年疫情确实带给了我们关于基础教育一些思考。

例如,让我们的教育在真实情境中发生、进行。学生在经历、体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因时因势产生的抗疫、防疫变成了活教材、活课程。这种全程体验的鲜活教材,起到了说真话教育、科学防疫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职责和担当教育,以及向逆行者致敬的感恩教育、发现苦难乐于援手的同情教育、不轻信不跟风的理性思考教育、生命平等教育,等等。

又如,疫情防控之下的在线教育就像一面镜子,孩子遇到的自我规划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自控能力问题,折射和反映的是过去我们教育存在的不足。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知识的学习、应试科目的教育,但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本身重视不够。疫情之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边界都在打通,我想未来学校教育可能会走进“全域教学时代”:一直以来由学校主导的学生教育活动、学习活动,未来可以在学校时空里进行,也可以在家庭和社会里进行,还可以借助网络方式来进行。

家访工作很有必要,能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澎湃新闻: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对教育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雨城二中做了哪些新探索、新尝试?

庹庆明: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在使用一项网络服务产品来协助完成试题阅卷、试卷分析工作,并且能精准反映每名学生每道试题的答题情况。这使我们的教师能精准地了解教学情况。

同时,我们学校通过使用安全智慧校园类产品,便捷了学生考勤管理、家校互动、体温检测、缴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这不仅让校园封闭化管理得到落实,也减轻了教师教育教学之外的安全监管等工作任务负担。

此外,我们全校各班都安装了一体机白板,实现“互联网+教育”。学校正由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澎湃新闻:说到减轻教师负担,近期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有人担心这项要求会增加教师负担,您对此怎么看?

庹庆明:文件中要求家访的做法我是赞同的。

虽然家访会增加老师负担,但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负担是值得我们教师去付出的。我认为,首先,教育就是走心的服务。家访就是做调查,是拉近家校距离、了解学情的有效办法,家访过程也是走心服务的一种。通过家访能促进家校联系,增进师生的亲切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其次,家访也是展示教师综合素养、改善学校形象的一种方式。学校的形象要靠所有的师生去维护,更要靠每一位家长去维护。学校重视孩子,家长自然就会重视学校、就会维护学校。做好家访工作,体现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重视,能让班主任和老师们更好地得到家长的认可,促进家校合作,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在家长中树立良好口碑。

关于家访工作,我想提醒的是,家访前一定要做功课,通过先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对家访对象家庭情况做一个大致了解。家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家长,根据家长及家庭情况,给他们一些教育或引导孩子方面的建议或提醒,真正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关心,以及教师的专业性。家访后,还要有后续的追踪了解,再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家校社共同努力

澎湃新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同时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您认为“科学教育加法”应该怎么加?

庹庆明:我认为,落实科学教育加法,首先学校要营造“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很重要”的氛围。要发挥数理化生理科教师优势,鼓励这些教师既当“教学能人”、又做“科普达人”,在学科教育中多渗透科普知识,每周以年级为单位做科普知识交流和实践活动。同时,要努力构建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教育生态,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动手参与,让科技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要注重增强学生探索、实践、发现、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家长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人工智能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需要锻炼思维,锻炼与机器、与智能产品打交道的能力。这是家长们需要明白的一点。

澎湃新闻:雨城二中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英才培养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探索或者尝试?

庹庆明: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加大了科学教育力度。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科学动手、科学思维的机会,为的就是加大科学教育力度,提升科学教育成效。

在课后服务中,我们增设了科学探究类课程,增加了科技科普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加大科学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在作业管理中,我们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抓好作业管理,让所有作业的总量减下来、学科的作业量控制住;另一方面增加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作业,尽可能安排开智启慧的作业,避免学生沉浸在繁冗的书面作业里。

在家校沟通中,我们也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潜能。我们提醒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成绩名次,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科学兴趣和潜能的激发。

同时,我们也通过开展校外研学旅行等活动,带学生到科技类单位参观学习,提高师生科学素养。

相关阅读:
多地出台新政买房就能落户:为促进楼市更为了“抢人” 农民日报评论员:不能忽视吃菜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