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卢中原:终端消费成新技术引领者

本报记者孙丽朝济南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卢中原在3月4日召开的中国交通产业经济年会暨2023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全球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产业形态和分工,过去制造业是新技术最大的推动者和应用场景,现在终端消费成为新技术引领者,流通、金融、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变成了新技术甚至高技术的推动者和应用场景。

卢中原表示,在传统认知中,公路、铁路都属于重资产行业,但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交通行业也成为一个技术含金量很高的领域。

卢中原介绍,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面临一些变化趋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重心继续分化转移,工业、消费、贸易、投资增长极更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更加高标准、便利化、自由化;人口、收入和市场格局分化重组;粮食安全和能源变革深刻影响各国发展战略;国际金融趋向多元发展。

“当前形势有利于中国扩大投资贸易和市场空间;有利于我们提升产业的国际枢纽地位;有利于我们分享新技术成果,形成变革性赶超;有利于我们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升话语权,维护发展权益。”卢中原表示。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也是挑战。卢中原称,首先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其次是全方位、深层次国际竞争日益增强,全球治理变革和经贸规则重构对我们形成倒逼压力。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卢中原表示,中国经济处于中长期的下行通道,但基本态势韧性强、潜力大,短期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冲击明显。

从近几年中国GDP增速来看,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增速仅2.2%,2021年回升到8.4%,2022年又回落到3%。卢中原表示:“经济增速能达到8.4%,说明中国经济有潜力、有韧性,经过国家刺激后能够回升,但也不能因此过于乐观,因为前一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2021年属于恢复性增长,不是趋势性的。同样,2022年增速3%是由于疫情和前一年基数高等特殊因素,这一低增速也并不可怕。”

在卢中原看来,疫情之前的2018年和2019年中国GDP增速分别为6.7%和6.0%,这说明增长趋势是缓慢下行的。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23年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

卢中原表示,虽然GDP增速慢了,但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老百姓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江表示,从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经济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将从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变,当前中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4.5%,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中国消费增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将更加兼顾普惠性产业政策和精准性产业政策,瞄准当前最掣肘我们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的产业链薄弱环节,调动科技产业金融各方力量,集中力量搞'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政策方向将持续朝着代表新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方向,同时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同时,一些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庞大,能够发挥我国龙头平台企业产业优势,发挥巨大应用场景优势的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交通物流经济等,也是我们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姜江表示。

(编辑:孟庆伟校对:颜京宁)

相关阅读:
日航中国区总代表接受专访:“不让再次赴日的中国游客失望”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