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央行回应三个热点: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胀预期

来源:新京报

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了“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摄)

去年居民储蓄创下新高

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将逐渐回归常态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存款储蓄创下了历史新高。

刘国强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央行将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居民扩大消费和合理投资提供良好金融服务。

刘国强(徐想摄)

刘国强(徐想摄)

刘国强表示,住户存款增加比较多,是去年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金融指标变化。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加了7.94万亿元;今年以来,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了7900亿元。

他介绍,住户存款增加主要是受居民消费和投资状况影响,流动性偏好上升。一方面,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问卷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活力得到了明显释放,但是仍然需要一个“加热”的过程。

另一方面,居民风险偏好降低,投资增长放缓,相应推高了存款。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2023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95.9万亿元,这个数是直接汇总的,同比下降2.4%,资管产品来源于住户部门的资金余额达4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5%。另外,今年1月份,企业在春节前发放工资和奖金,一部分企业的存款就转移到了住户部门,所以住户部门的存款有所增加。

刘国强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疫情防控优化后,物流、人流不畅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场景加快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此外,经济好转也将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

存款有保障

我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

易纲在谈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时介绍,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易纲介绍,近年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果断接管包商银行,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依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包商银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例银行破产的案例,平稳化解了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过去三年,央行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了300多家,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

在整治金融乱象方面,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总的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说,我国的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是稳健的,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

央行回应三个热点

今年将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刘国强回应了业界关注的三个热点: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对通胀的预期,他表示,今年针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去年,我国企业贷款利率平均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都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

1。降息

在谈到降息的问题时,刘国强表示,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

刘国强说,首先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央行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其次,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2。结构性货币政策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刘国强介绍,到去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约6.4万亿元,这些工具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就是由结构性货币政策带动金融机构后续的贷款,这些后续的贷款才是金融机构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刘国强说,下一步,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比如普惠金融领域,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的时候也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

3。对通胀的预期

谈到对通胀的预期,刘国强表示,去年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是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五年、过去十年CPI涨幅都是2%,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非常重视物价问题,我们判断,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是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供给比较充足,居民通胀预期比较平稳,具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从更长的时间看,外部环境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需求还在逐步恢复,虽然通胀的概率不大,但是不等于没有。人民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性货币政策重点支持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金融

易纲表示,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有6.4万亿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总体上是适度的比例和水平。在结构性货币政策上,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绿色金融。

易纲(徐想摄)

易纲(徐想摄)

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的余额接近24万亿人民币,授信户数超过5600万户。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有两个支持工具,去年带动的碳减排相当于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和能源保供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就业等普惠金融服务。

去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42万亿元

比2017年增长3.4倍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稳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潘功胜(徐想摄)

潘功胜(徐想摄)

潘功胜介绍,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

他介绍,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储备货币。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余额为9.6万亿,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和3.5万亿。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的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币。

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去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与香港金管局签了常备互换协议,把互换规模扩大到8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扩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安排,目前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潘功胜表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比较好的环境和机遇。随着人民币清算行和本币互换网络的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不断完善,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以规避货币的错配风险的意愿上升。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恢复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投资和避险功能逐步增强。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更趋多元。

他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完善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扩大清算行网络;加快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支持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机制,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提升在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记者/陈琳

责任编辑:刘德宾

聚焦大湾区丨深圳站春运后客流不减反增折射经济脉动 抑郁症缘何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