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色故事 忠贞为国酬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安徽无为长江北岸,有一座皖中抗日根据地著名水利工程——黄丝滩江堤,至今仍是当地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这座大堤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惠生堤”。80年前,时任皖中行署主任的吕惠生带领当地人民在抗战烽火中修建了这座大堤。

吕惠生,无为县十里乡人,1922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6年毕业回到家乡无为中学教书。

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无为中学发起“择师运动”,革命师生一致要求撤换不合格老师。在教学上表现突出的吕惠生被推选为无为中学校长。吕惠生担任校长后,聘请进步教师,融入革新思想,多方筹措资金修缮校舍,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彼时的吕惠生深孚众望,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心性,谦卑处之,正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以纯洁的心地,勇猛的精力——表现出来的是‘不要钱、出气力’。”

“不要钱、出气力”,构成了吕惠生为人行事的两大准则:一曰廉,二曰勤。

1935年,吕惠生被推荐担任无为县政府建设科长。在那个贪墨成风的年代,建设科长本是肥缺,但吕惠生时时出以公心,从不中饱私囊。有一次,一个豪绅为了霸占公田修建私宅,企图用200块银元买通他。吕惠生怒斥道:“行贿受贿,这本是寡廉鲜耻之辈所为。我虽为一介寒士,也绝不会受此黑礼!”他将贿款公之于众,并在当地名流咸集的茶社对面建成一座凉亭,亲笔书写“洗心亭”三个大字悬于其上。

七七事变后,吕惠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为新四军筹集粮饷弹药。担任《无为日报》社长兼主编期间,吕惠生大力宣传新四军抗日救国的主张,遭到反动当局的嫉恨,被列入黑名单。

1942年,一直为革命奔波的吕惠生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任皖中行署主任。当时,皖中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摩擦斗争极为艰苦,吕惠生带领群众坚决抗敌,并把发展农业生产当作要务来抓。就如何做好财粮工作,他对干部提出要求:剔除中饱,涓滴归公,一文钱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

黄丝滩江堤位于无为东乡的长江北岸,素有“一线单堤,七邑生命”之称,由于过去疏于维护,造成江堤多次决口,严重威胁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43年,皖中行署成立皖中水利委员会,决定实施黄丝滩江堤工程,行署主任吕惠生兼任水利委员会主任。

吕惠生亲自主持黄丝滩江堤工程日常工作,他精心制订规划,亲临工地巡视,了解工程进度,检查建设质量。吕惠生率领民工同生活、共战斗,在新四军指战员的帮助下,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挖土、挑担、打夯,历时近半年,1944年5月,江堤胜利竣工。《解放日报》称:通过这项工程,抗日民主政府在皖中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更崇高的威望。

吕惠生呕心沥血地工作,政绩斐然。但他一贯谦虚谨慎,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从不满足。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深深知道,我是很不够格来担任这么一个名义和职务……因此,三更灯火五更鸡,累断命根也不迟疑了。生命在此:干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皖江行署北撤,吕惠生乘船转移时不幸被敌人逮捕,后壮烈牺牲。牺牲前,吕惠生在狱中留下遗诗一首:“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残酷开敌后,攀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相关阅读:
“毁台论”后,美又被爆出“弃台论”…… 乡贤故事 第一功名不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