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盐碱地上“播种”新希望

工人正在进行覆膜作业。本报记者陈长宇摄

盐碱地上“播种”新希望

“个头虽不大,作用却不小,经济价值高,还有利于生态修复……”2月1日,美兰区演丰镇塔市村党支部书记符方财,来到村里的海芦笋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观察植株的长势。据介绍,该村盘活170亩闲置土地发展海芦笋种植产业,未来2年内种植面积将超万亩,直接创收超2亿元,将带动2000多位村民转产就业。

□本报记者陈钰婷通讯员王聘钊

 1

创新路径兴产业净化水体生态美

 2月1日上午,在示范园内,阳光下的海芦笋长势喜人,呈现勃勃生机。

田地管理技术员钱光耀与工人们为土地覆膜,固定好覆膜位置后,分别挖出一个个相互间隔30厘米的小洞,再将海芦笋芽苗小心翼翼地移入育苗区。“育苗期对植物未来的健康生长十分关键,所以要提前完成覆膜,防止雨水将土堆冲垮变形,更有效地固定种苗。”钱光耀说。

钱光耀专业从事农业种植与研究工作,去年听说塔市村引入了海芦笋种植项目,被项目前景吸引的他,于去年10月满怀热情地加入该项目团队,经过一系列基础筹备工作后,去年11月,项目开始了第一批海芦笋的育苗工作,包括钱光耀在内的17名种植与研究人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致力于把海芦笋种好、种优,种出乡村新希望。

“海芦笋是盐生植物,这里的盐碱地正好是它的生长沃土,既可以土培,也可以在海水水面漂浮种植,对养殖尾水还具有净化修复作用。”海口市休闲渔业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冬说,海芦笋种植项目解决了沿海滩涂及盐碱地的开发难题,让耐海水植物作为新作物培育和开发,打破了传统农业对淡土和淡水植物的依赖,从而将沿海滩涂、海水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2

盘活盐碱闲置地实现转产又增收

有序规划的种植区、完善齐备的农业设施、茁壮成长的嫩绿芽苗……看着眼前的场景,很难想象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退养的废弃鱼塘。

符方财介绍,该示范园的土地是渔业禁养区,村委会在2019年完成退养工作后,又面临了新的烦恼:土地盐碱化,大部分的作物都无法生长。为此,符方财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寻找产业发展的新入口。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符方财对接上海口市休闲渔业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对于盐碱地的盘活利用,双方达成一致共识:将土地劣势变优势,种植盐生植物,实现转产增收。

确定了发展方向后,塔市村随即探索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引导沿海渔民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海芦笋,示范园还为村民提供了灌溉、起垄、施肥、移苗等长短期工作,有效实现渔民转产就业,未来2年内将满足塔市村及周边村庄2000余位村民的就业需求。

刘冬告诉记者,此次首批播种的海芦笋预计6月迎来收获期,其嫩尖部分可作为高级蔬菜烹饪食用,根茎部分可通过深加工生产出植物生物盐等系列产品。此外,海芦笋还是一种具有医疗保健价值的传统药用保健植物,其加工产业综合亩产收益超20万元,未来将为塔市村的产业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关阅读:
海口:人山人海闹元宵 海南银保监局原一级巡视员秦会忠被“双开”: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获取大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