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团结地久天长

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率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树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旗。同年4月,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民军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5月4日,山明水秀的宁冈砻市,天高云淡,到处是红旗、红臂章、红缨枪。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和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大会执行主席陈毅宣布新改编的部队领导和组织序列。随后,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分别发表讲话。最后,两支部队的文艺骨干登台表演了文艺节目。

朱毛胜利会师后,不仅保存了许多能力突出的军政干部,还让整个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得到壮大。此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武装从原来的两千多人,已经扩展到了一万多人,可以说非常壮观了。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军事力量大大增强,用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的话来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朱德曾赋诗一首:“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也是由一系列会师连接起的伟大的远征。一次次的会师,是一次次力量的融合,涌现出各路红军大团结的局面。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次会师,实现了之前中央确定的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目标,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两军会师后,总兵力达到十万多人;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及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随后,三个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团。合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团英勇奋战、杀出重围,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为迎接中央红军主力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伫立于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楼前,当年会师的情景犹在眼前。红军官兵欣喜若狂,欢声如雷。许多人热泪盈眶,将背包帽子甚至鞋子脱下来抛向空中;大家还用大碗当杯,以水代酒,尽情痛饮起来。会宁万人空巷,城里城外,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直上云霄。在会师的联欢大会上,一方面军把早已准备好的毛衣、毛袜、毛手套和肉菜分送给二、四方面军的战友……这是信仰和忠诚的凝聚,是心中积蓄已久的激情的迸发。

“一、二、四方面军的战友,终于汇聚一堂。往日的千山万水,阶级情深意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张闻天、陆定一、危拱之合写了这首《团结地久天长》,讴歌了红军大会师的重大意义,歌颂了红军将士团结深厚的革命情谊。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它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开创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无论是井冈山朱毛会师,还是长征中三大主力的会师,都是革命力量新的集聚,都是革命团结的颂歌。尤其是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同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作斗争,还要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在这种极其艰险的境地下,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严格遵守党纪军纪、加强革命团结,形成坚强战斗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夺取胜利。每一次胜利会师,既是革命力量的壮大,又是新的伟大的出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始终铭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会师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作者:向贤彪)

相关阅读:
焕发新气象 展现新作为丨护航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习近平“典”亮新时代丨奋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