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亮点是由开心麻花团队带来的小品《坑》,讽刺矛头指向了基层不作为的“躺平”干部。小品引发了热议,也不完全是赞同,包括一些批评,比如,吕德文教授的《讽刺基层,是不道德的——评春晚小品<坑>》,指出很多矛盾的症结并不在“基层”,板子不能这么打。
六年前《人民的名义》热播时,我曾写过一篇对孙连城这个角色的评论。那时还没有出现“躺平”这个词。
但近两三年来的躺平与孙连城式的躺平,还是不太一样的,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衍生出“等通知”一类精神现象学。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不是取决于个体的团结奋斗,而是端赖“等通知”?这固然是一种调侃,却也道破了现实社会治理中的尴尬困境。怕政策水平不高、怕解读能力不到位、怕说错话做错事背锅、怕既被群众骂又被领导批评,于是最佳选择就是统统“躺平”,坐等通知。
近些年也有一些地方用票选“躺平式干部”的方式,或设立“蜗牛奖”之类的末位示众方式,试图对干部躺平现象加以应对和治理。我没有具体调研,但总觉得根源不在于此。
去年底,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特别强调了两个“营造”:
一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善于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二是“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这两个“营造”,讲的是两件事,指向的是同一个群体,喊话的对象是高级领导干部和组工部门。第一个营造的含义是,要让基层干部出活、出彩,只拿鞭子抽、拿命令压,是不行的,更要搞清楚他们在怕什么,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不会木讷地“等通知”,甚至都火烧眉毛了也宁可像沈腾饰演的那位科长总结的那样——“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要基层担当,就要为基层担当。
第二个营造的含义是,要让基层不噤若寒蝉,首要的是将心比心交心,要掏心窝子跟人家交朋友、说心里话,而不是只会颐指气使没有同理心也不做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就发号施令。
其实,对于“躺平”现象,45年前那场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基础的、开了一个月之久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最后的总结讲话,也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的标志性文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有十分深刻的剖析,也给出了在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层面上的破壁指针。
首先,剖析了思想根源,是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其次,追问思想观念问题的严重后果,思想一僵化,行动上就会“半身不遂”,甚至彻底“躺平”。“一切统一口径”、“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进而,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路径。一是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用“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解除人们的思想顾虑,调动和激励基层干事创业、敢闯擅闯的热情活力;二是要兼听则明,要反脆弱,营造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氛围;三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全面依法治国,要给地方进行合理探索的空间,允许试错,不能事事以“等通知”的名目不作为;四是要建立责任制,权责对等,配平人财物的方程式,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以动若脱兔的迅捷把握转瞬即去的当下,以狮子搏兔的全力创造昭如日星的未来,更加需要团结、奋斗、向前看,更需要从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上对滋生“躺平式干部”的土壤与环境进行根本治理。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