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庚喜:上天入地的电缆医生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祖迪

47岁的张庚喜是一名电缆工,登杆、登塔去维修,下沟、入道去巡视,是他的日常操作;给构造复杂的电缆“做手术”,是他驾轻就熟的本领……

1993年,张庚喜从北京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后,就在国家电网秦皇岛供电公司扎了根,再未离开电缆运检一线。

“上天入地”守护万家灯火

如果把城市错综的电缆线路看作人体内的血管,那高压输电线路就相当于“大动脉”,而保障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用电需求的220伏电缆则像是“毛细血管”。只有“大动脉”安全畅通,末端的“血液循环”才能正常。张庚喜的职责,就是做好“大动脉”的运维、检修、定期巡视、故障抢修工作。

其他部门的人常常问张庚喜:“怎么总看不到你们人啊?”

“要么你抬头往10米的高空看,要么你就低头往深两三米的地下电缆通道看。”张庚喜笑着回答,“我们工作的特点就是得‘上天入地’。”

谈到高空作业,张庚喜边描述边演示起来。“一般的电线杆高6米、8米,甚至能到10米、20米,‘爬杆’的工具就是细铁管做成的两个脚扣和一条安全带。往上爬的时候身体不能贴着杆,得往后坐,这样脚扣才能勾得住。刚开始是真害怕啊,吓得直出冷汗、直打哆嗦,就得多练!”

如今,张庚喜早已能自如地在电线杆上作业。只见他左右脚迅速交替,“蹭蹭”几下就爬了数米高,这项基本功,他算是练扎实了。

练就绝活当好“电缆医生”

张庚喜还有一项绝活——制作电缆头。“受出厂限制,一般的电缆长度在五六百米,但咱们的电缆线路最长的有几千米,这就需要通过接头把一段一段的电缆连接起来。”

张庚喜介绍,电缆头的制作工艺必须分毫不差,才能安全稳定可靠地传输电能。

“高压电缆分为导体、绝缘层、半导电层、保护层……制作电缆头的时候,需要把半导电层剥除,厚度一般在0.6毫米。现在的工艺只能用手,拿着壁纸刀在上面轻轻划上几道平行的切痕,还不能划透,否则会损伤里面的绝缘层,所以划切厚度也就在0.4毫米,这全靠手头感觉。”张庚喜告诉记者,“因为总得‘操刀’,大家都打趣叫我们‘电缆医生’”。

突破创新做好传帮带

“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有限,集体的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高效生产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庚喜又开始专注于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走进张庚喜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奖状、奖杯、奖章。

“工作室成员大多是班组的一线职工和技术骨干,大家定期碰头,进行‘头脑风暴’,逐一攻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张庚喜说,“有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还会专门立项。”

张庚喜拿出一样工具:“看,这就是我们共同研制出的多角度可视带电检测绝缘拉杆头。这个装置可以直接套装在普通绝缘拉杆上,能多角度调节,还附带蓝牙摄像头,能和手机app连接。有了它,以往至少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的带电检测,现在用不上1分钟。”

目前,张庚喜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有创新成果15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近三年来,这些创新成果已为公司节省资金近210万元,减少了安全隐患、停电时间,成为公司强化创新最基础、最活跃的重要力量之一。

张庚喜倾心投入在这一行中,年复一年的付出和出色表现,让他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也让他收获了许多荣誉,并在2022年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每天,张庚喜依旧早早来到单位,一头钻进他的那一摊活儿里,和30年前带着干劲儿上岗的小伙子一样。

相关阅读:
黑龙江漠河破54年来最冷纪录 民警讲述:外出时手机放兜里半小时就冻关机 提高站位 压实责任 细化措施 确保人民群众欢乐祥和度过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