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零点后的坚守 总台记者探访北京急救中心

去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曾面临激增的呼入量,最高时一天呼入量是平时的6倍,达到3万多人次,临近春节,北京急救中心现在的运行情况如何呢?总台央视记者再次跟随120急救车,体验零点后急救人的坚守。

1月19日凌晨一点多,在北京急救中心调度大厅里,调度员们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去年12月17日,北京疫情最吃劲的时候,记者曾来到这里拍摄,当时由于不少调度员感染新冠,在岗的调度员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而呼入电话中有相当大比例是针对感染新冠的咨询电话。再次来到急救中心采访,记者发现现在求助电话的内容大部分以受到外伤,以及老年群体突发疾病为主。

零点后的坚守 总台记者探访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中心调度员葛书萌:现在的呼叫,还是以一些老年人的那些呼叫为主,脑血管病啊,包括可能会有一些车祸这种外伤型的,发热的(呼叫量)都下来了,没有那么多了。

记者在调度大厅的屏幕上看到今年1月18日呼入的急救电话是4000多次,而在去年12月9日单日呼入31000次,据介绍,目前北京急救中心的呼入量已经回落至常态的单日4000到5000次。

在北京急救中心一楼的急救车车组休息室里,刚刚出车回来的司机王鑫宇正抓紧时间吃点东西,夜班时间是晚8点到早晨8点,他要为后半夜工作积攒点能量。同一个车组的90后医生高子龙正在整理上一趟出车资料。

零点后的坚守 总台记者探访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中心医生高子龙:这个站,最累的时候三班倒,有些地方有些人还要24小时轮班,很辛苦。

急救车车组一般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位司机和两位担架工五个人组成的。高子龙刚整理完上一次接诊出车的材料,就又接到了新的任务。

零点后的坚守 总台记者探访北京急救中心

急救车在零点后北京的大街上飞驰,不到十分钟就赶到了患者所在小区。医生高子龙在去接患者的路上,就已经联系家属,详细了解了患者信息,患者孙大爷今年67岁,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当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现场医生高子龙对孙大爷身体情况快速评估后,建议家属将老人送入医院进一步观察,对症治疗。

在急救车上,高子龙给孙大爷采取了吸氧、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孙大爷的血氧饱和度就从之前的80多,回升到了97,憋气也明显减轻。

急救车十几分钟后抵达了佑安医院急诊科。在和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接后,高子龙快速把孙大爷送入抢救室做进一步观察治疗。

零点后的坚守 总台记者探访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目前每天派车次数在2500次左右。对于需要急救车的,两千四五百次的满足目前是100%的。现在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急救车在常态运转,平均的急救反应时间已比高峰的时候近半个小时缩短了,现在十三四分钟。

据北京急救中心介绍,春节临近,每天中心值班人员都24小时不间断满座席运行,保证120电话实时畅通。北京急救中心所有车组和人员不减,保障工作效率,同时急救中心还为有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建立了绿色通道,畅通院前院内衔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总台记者杨阳李姜楠张萍曹宇苏峰马荣达)

相关阅读:
健康幸福过新年!春节期间健康饮食防感染小提示来了 从置办年货到准备相亲,“00后”春节这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