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攻坚克难精准施策 首都财政全力以赴稳大盘、促经济、保民生——北京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安排情况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2023年1月15日,《关于北京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系统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714.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展望2023年,全市财政收支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942.9亿元,增长4%。

回望2022

顶住压力,财政政策靶向发力稳大盘

统筹财力,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不动摇

一、迎难而上克服超预期因素冲击,财政收入实现同口径正增长

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等超预期因素冲击,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增大。面对大战大考,全市财税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用足用好国家出台的留抵退税政策,将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范围扩展至制造业、批零业等13个行业,在地方权限内顶格落实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政策,全力帮扶市场主体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同时,提高财政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持续加强财源建设,依法依规强化收入管理,有序清缴历史欠缴税费,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努力推动财政收入企稳回升。

攻坚克难精准施策 首都财政全力以赴稳大盘、促经济、保民生——北京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安排情况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714.3亿元,按财政部要求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实现同口径增长2.6%。其中,税收占比为85.2%,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二、千方百计实现2022年收支平衡,财政支出聚焦保民生

面对疫情性减收、经济性减收、政策性减收压力“三叠加”,防控性增支、逆周期调节性增支、基础保障性增支“三聚集”的挑战,年度执行中,本市攻坚克难,通过综合用好中央留抵退税专项补助、积极争取新增一般债券、加强财源建设等措施,统筹多种财力来源,实现了收支“紧平衡”,成绩来之不易。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56.0亿元,增长4.3%。全力保障了党的二十大、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轴线申遗等大事要事;坚持在发展中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就业、交通运输、城市运行等民生领域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提升效能稳大盘,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退”保稳,大规模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对企让利超2000亿元。其中,2022年最主要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为全市超8万户企业让利1081.2亿元,其中九成为小微企业;在地方权限内,延续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政策,为企业让利约750亿元,惠及全市超100万家市场主体。实施先行先试税收政策,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基础研究和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大胆探索,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支持社会保险费“应缓尽缓”,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文化娱乐等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费超160亿元,受益群众130万人。

以“保”兜底,精打细算分好财政“蛋糕”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全年投入疫情防控资金近300亿元,为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提供有力支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就业专项资金等资金统筹力度,综合实施社会保险补贴、扩岗补助等措施,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促进19.9万名城乡困难人员就业。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围绕“七有”“五性”,优化财政投入保障结构,不断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公共服务提升,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八成以上。

以“投”促增,财政政策“工具箱”有力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服务保障稳经济“45条”等助企纾困措施落地生效。充分发挥政府债券稳经济、促增长作用,本市新增债务限额93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9亿元、专项债务789亿元,主要投向城市副中心,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以及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项目。更好地放大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乘数效应”,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资6236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总规模达1961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至5倍。打好财政政策资金“组合拳”提振消费市场,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资金补贴、消费券等措施,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缓解困难。有力发挥“财政+金融”协同效应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健全资本金注入、降费奖补等政策引导机制,鼓励政府性融担机构扶微助小,全年全市17家主要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业务规模达871.0亿元、新增服务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3.7万户,分别增长14.4%、53.9%。

以“改”增效,财政管理改革“刀刃向内”提升财政精细化治理水平

聚焦“统”字,大力统筹中央转移支付、一般债券、政府预算、政府投资基金等财力来源,聚焦保障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等全市性重点工作。

聚焦“节”字,多管齐下节支增效,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及一般性支出40.6亿元;依托财政评审,审减节约各类项目资金149.6亿元;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纵深推进,市区及各部门已累计新设332项支出定额标准,实现节支269亿元。

聚焦“基”字,继续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预算管理市区财政业务要素、操作规程、制度规范、软件系统、运维保障“五统一”,进一步打牢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

聚焦“督”字,监督指导各部门吸纳市人大各专委会在部门预算草案初审之前提出的112条意见;扎实推进财经秩序等重点领域的审计问题整改,并在2023年预算编制中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聚焦“稳”字,加快化解隐债,提前三个月完成中央提出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任务要求;主动调控新增债务,化解存量债务,全市整体债务率控制在“绿”区内,区级全部退“红”,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合理把握财政收支时序,建立全市库款调度机制,保障财政安全平稳运行。

展望2023

精准施策促经济、稳增长

利民为本保重点、促民生

一、“紧平衡”下保持高水平收入质量、高强度支出规模,民生支出继续八成以上

从收入上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以及“新12条”等稳经济接续政策出台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市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但外部风险挑战仍然复杂严峻,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942.9亿元,增长4%,收入质量将继续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

从支出上看,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聚焦支持科技创新、高精尖等创新发展领域,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5.0亿元,同口径增长8.0%,将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开展提供好有力支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八成以上。

二、“机遇”中财政改革加力提效,强化资源统筹,加强首都新发展综合保障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充分发挥积极财政职能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意义重大。市财政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推动首都新发展提供坚实财政政策支持和综合财力保障。

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安排将:

着力“强化统筹”,进一步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

着力“勤俭节约”,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

着力“提质增效”,将成本绩效的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

着力“规范管理”,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

具体在五方面精准发力:

强化精准施策,全力促经济稳增长。结合新出台的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强财源建设,确保惠企助企措施落地,助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力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强化利民为本,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加快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教育、养老、生育支持等公共服务资源质量更优质、布局更均衡;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强化资源统筹,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大政府资金资源统筹,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资金撬动作用,完善部门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健全资产调剂共享机制。

强化改革创新,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优化市对区转移支付结构,促进功能区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分行业分领域支出标准体系,推动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实行直达资金常态化管理,确保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强化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做好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安排与还本付息,强化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关阅读:
新华全媒+|巡湖,守护大湖的生态精灵 香港旅发局:旅游业恢复常态需要时间 下月会公布游客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