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吴新光贾宏博
谁不说俺家乡好,家乡都有“土特产”。藁城宫面、巨鹿红杏、鸡泽辣椒酱、南和红薯粉条、平乡芝麻糖、蔚县小米、平泉香菇、丰宁剪纸……在河北“土特产”家族,各地各县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土特产”虽小,重要性不可小觑,它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它是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脱贫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围绕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连日来,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小小“土特产”脱贫大产业
隆冬时节,在燕山深处的“中国板栗之乡”青龙满族自治县,坡间岭上栗农们忙着剪枝整杈。
2022年,全县板栗栽培面积达100万亩,位列全国县区第一位,年产量5.87万吨,年产值12.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板栗收入达3000元,已经成为防止脱贫农民返贫的特色主导产业。
来自省乡村振兴局的省政协委员刘浩斌,在调研中发现,青龙板栗是“京东板栗”的代表产品,果肉甘甜、肉质好、易保存,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也是青龙多年来持续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板栗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可的重要木本粮食作物,可以做主食,市场需求量大。该县板栗立地条件好,产量较高,每亩板栗年产500—800斤,1斤鲜板栗可制作干粉0.5—0.6斤,产量、价值比普通粮食作物收益好。通过产销对接、品牌引领、项目带动、资产收益等联农带农机制,板栗产业在青龙脱贫摘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太行山、燕山深处曾有许多贫困县,而这些地区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好山好水孕育好物。”刘浩斌委员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就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小“土特产”一样可以做成脱贫大产业。他建议,成立农产品网售联盟,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成立“土特产”产业协会,抱团发展闯市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让“土特产”成为脱贫群众稳定致富的“硬核”产品。
省人大代表、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是省级非遗赞皇原村土布的第三代传承人,她用自己的手艺带着村民一起脱贫致富。随着土布质量越来越好,新品越来越多,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强龙头树品牌“土特产”优质优价
省政协委员、河北亚雄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殿雄对农产品品牌格外关注。“张家口万全区是甜、糯玉米种植的最佳区和高产区,鲜食玉米生产加工企业达到20家,年加工鲜食玉米4.4亿穗,不仅直接带动种植基地近万农户增收,而且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和增加大量季节性用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武殿雄委员说。
像剪纸、土布、铁艺灯笼、年画、布糊画等非遗产品,都属于当地的“土特产”。崔雪琴代表表示,只有重视产品品质、坚持品牌打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土特产”、购买“土特产”,在提升“土特产”价值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今后品牌是‘土特产’最大的竞争力,只有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有了品牌,‘土特产’才能做到优质优价。”省政协委员、邢台市科协副主席冀淑秀说。
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富民文章?冀淑秀委员建议,首先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提升“土特产”的品质。其次,要叫响“土特产”品牌,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三,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以直播带货,淘宝、京东开店等多种方式,提高“土特产”的价格和销量。同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土特产”的经济效益。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游览完正定荣国府、大佛寺后,相信很多游客都想往后备箱里装些正定当地的“土特产”。马家老鸡、谷言牛套皮、八大碗,一定会让游客大呼过瘾。畅行张家口坝上草原天路,烤全羊时抹上“坝上鲜”鲜椒酱,肯定让游客留下满满的回忆。
乐享河北是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之一,如今,“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休闲度假新时尚。省人大代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城根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佩仿认为,不仅让游客品尝“土特产”,还要让游客往后备箱里装满“土特产”。“土特产”是吸引游客的一张金字招牌,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要想留住游客的腿,必先拴住游客的胃。可将“土特产”进行深加工,变成美味的休闲零食,打造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IP。
“做好‘土特产’文章,其实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刘佩仿代表建议,要紧盯京津市场需求,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同时下大力气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全产业链特色乡村旅游,做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