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家卫健委:“乙类乙管”后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是防控重点

今天(1月11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后,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然是防控重点。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高风险人群较多、人员集中,疫情传播风险大,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早期干预,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救治。

商超、物流、餐饮、交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报告。

(总台央视记者史迎春刘婷玉)

“乙类乙管”后做好重点机构和重点场所的防控有哪些关键点中疾控专家回应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疫情防控的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以及防控关键点已在《总体方案》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中作了进一步指导。

重点机构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学校、邮政快递、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主要有客运场站、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沐浴服务单位等人员密集、空间密闭,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

相关机构和场所应落实好单位防控责任和个人的疫苗接种、自我防护、健康监测、环境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等相关防控措施,此外,对于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内部分区管理,防止不同区域间交叉感染。二是在疫情严重期间,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三是疫情流行期间外来人员进入机构应提前预约,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四是明确机构就诊定点医院,建立就医优先的绿色通道,对机构内感染人员可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

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重点场所包括哪些?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以后,疫情防控的重点机构和重点场所以及防控的关键点已在总体方案,以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新冠病毒感染操作指南中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重点场所包括哪些?中疾控详解

常昭瑞具体谈到,重点机构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邮政快递、学校、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主要有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等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相关场所要落实单位的防控责任和个人的疫苗接种、自我防护、健康监测以及环境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措施。

对于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场所,常昭瑞强调,这些场所内部要分区管理,防止不同区域的交叉感染,在疫情严重期间科学评估采取封闭管理,防范疫情引入和传播风险。疫情流行期间外来人员进入机构预约,持48小时阴性证明,要明确和定点医院建立就医优先的绿色通道,对机构感染者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辉瑞公司生产的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请问会不会对新冠用药保障产生影响?

对此,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处长黄心宇表示,国家医保局一直非常重视新冠用药的保障工作,2021年,我们就已经制定了两个医保政策,纳入目录内的支付范围。随着诊疗方案及时跟进,对医保药品目录范围进行了调整。

Paxlovid未能进入医保目录是否影响新冠用药保障?国家医保局回应

黄心宇表示,新冠治疗用药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重点,2022年的医保目录谈判里面有三款新冠治疗用药纳入了谈判的范围,其中包括辉瑞的Paxlovid,Paxlovid很遗憾没有成功。不过大家不要过分担心,就在上周国家医保局刚刚制定了新冠乙类乙管之后优化治疗费用医疗保障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延续了现有的诊疗方案内目录药品医保临时支付的政策,现行支付到今年的3月31日,在此期间患者的用药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此外,在医保目录里面,像治疗感冒、发烧对症治疗的药品有600多种,应该说参保人的用药选择比较丰富。国家医保局也在高度关注新冠治疗的研发进展,据了解近期有一些新冠治疗的新药陆续申报上市,我们相信随着上市新药的增加,患者临床用药的选择和保障能力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国家医保局将密切关注新冠用药的价格水平情况,做好价格监测和管理,全力做好新冠费用的保障工作,着力减轻患者的负担。

民政部:要加快推动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全覆盖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配套文件,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总体严于社会面。疫情流行期间,经属地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同意,可在加强人员进出健康监测基础上有序开放管理。疫情严重期间,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相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养老机构防控要求更严,目的就是保护入住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的重点保护。

二是强调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养老机构是封闭管理还是有序开放管理,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根据本地区疫情形势科学评估后确定,统筹考虑疫情流行、养老机构防控、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等情况,做到动态调整。总体要求是尽量避免养老机构在社会面感染高峰时出现大量感染。

三是突出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指南》对养老机构如何防止外界感染源进入以及养老机构出现感染后如何应急处置提出了详细要求。

四是强化了就医用药优先保障。《指南》要求养老机构落实分类分级健康服务要求,做好医药物资供给,与医疗机构建立转诊、急救绿色通道,确保养老机构老年人出现危重疾病时能及时救治。

民政部:养老机构应和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就诊、急诊的绿色通道

有记者提问,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请问其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把握什么关键点?

对此,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上述指南是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配套文件,核心内容和关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总体上源于社会面,在疫情流行期间,属地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同意后,可以在加强人员进出健康监测的基础上有序地开放管理。在疫情严重期间,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经科学评估实时采取封闭管理,相对其他社会机构来讲养老机构的防控要求更严格,目的就是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做到重点保护。

二是强调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一个地区的养老机构是封闭管理还是有序地开放管理,这个需要由当地的党委政府和联防联控机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科学评估之后决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疫情的流行情况、养老机构防控的情况,还有当地医疗资源的情况,以及社会运转等等方面,做到一个动态的调整,总体上要求就是希望养老机构能够避免在当地社会面感染高峰时出现大量的感染。

三是突出了防范疫情的引入和扩散的风险。指南对养老机构怎么防范社会面的感染源进入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机构出现感染之后如何应急处置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四是强化了就医用药优先的保障,要求养老机构落实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要求做到医药物资的供应,要求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就诊、急诊的绿色通道,确保养老机构老年人出现危重疾病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救治和转诊。

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介绍:商务部严格按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落实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制定了商场、超市和农贸(集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明确防控制度、环境卫生、员工卫生防护等要求,指导行业做好防控工作。

商务部:明确防控制度、环境卫生、员工卫生防护等要求

一是加强人员防护。做好员工自我健康监测,如有相关症状,要及时报告并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员工需要完成疫苗加强接种,实现“应接尽接”;员工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用品;引导顾客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不再测温和查验健康码。

二是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商超、农贸(集贸)市场要加强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商超要对公共用品和设施每日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及时清理垃圾,保证消毒频次和效果。农贸(集贸)市场要对批发档口进行集中统一清洁消毒,维护好公共区域和设施的整洁卫生。摊位经营者应履行“一日一清洁”等要求,每日营业后及时消毒。

三是提倡无接触服务。鼓励顾客优先采用扫码付款方式结账,尽量减少人员接触和排队时间。鼓励线下与线上购物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即时零售、网订店送等服务。

中疾控:进入医院、商场超市等场所时尤其应佩戴口罩

今天(1月11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当前国内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仍处于不同流行阶段,仍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尤其在以下情形,应佩戴口罩。

一是进入医院、商场超市、室内会场、机场车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时,应全程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等级口罩;

二是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三是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新冠感染相关症状时;

四是近距离接触或护理新冠感染者或有相关症状者时;

五是医务工作者,交通运输、商场、超市、餐饮、旅游、保洁、快递等从事公众服务及密闭场所工作人员。

此外,在公共场所还需采取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通风、清洁和消毒等防护措施,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每人都有一份责任,重在细节,贵在坚持。

(总台央视记者史迎春刘婷玉)

相关阅读:
“何爷”走了,留下了《双旗镇刀客》 美国会成立针对中国的特设委员会,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