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风故事丨家传的算盘

我家书柜里珍藏着的一件“传家宝”——一把棕色的木质算盘。岁月将算盘框上包边的铜片摩得锃亮,几代人的勤劳将算盘珠子擦得光亮。那是祖辈留下来的,爷爷开小卖部时用过它,父亲在学校做会计时用过它,现在我会经常拿出来拨打几下,教儿子、女儿一些简单的算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在定吉村老家开着小卖部,经营着盐、醋、煤油、火柴等日常用品。爷爷做事认真,每卖出一件商品,都会在记事本上做好记录,打烊时还会用木质算盘,核对当天货物和账目。孩提时的我,喜欢趴在桌子上,看爷爷打算盘记账,听“噼里啪啦”的算盘声。

一天晌午,邻村的陈舅爷来到小卖部,拿出一份单子,说:明天大孙子满月,外家亲戚送背带来贺生,要热闹热闹,大表哥您给我照着单子拿东西……

“怎么多了9角8分钱呢?”晚上盘点时,爷爷反复念叨着……随即拿着记事本到货架前核对起来,发现陈舅爷给了钱却漏拿2张大红纸。爷爷立即把大红纸卷好,还包了些水果糖,要我一起给陈舅爷送去。

“做人要诚实本分,做买卖讲信誉,货真价实,老幼无欺,买卖才能长久,才对得起良心!”回村的路上,爷爷一边走,一边教导我。

1984年,为人正直的父亲从村小学调到乡中学做会计。临行前,爷爷将那把木质算盘交给父亲,叮嘱着说:“给公家记账管钱,出一分要记清,入一毫得写明,心中有账,眼中无财,公家柜子里的钱再多,都不能往私人的口袋里装。”

“我记住了!”父亲郑重应下,随后便拿着算盘和行李就赶往乡中学去了。

在乡中学做会计的几十年里,父亲时刻牢记爷爷的叮嘱,工作一丝不苟,账目清细有序,公私分明。

我记得曾有个周末的下午,表叔提着一篮鸡蛋来家里找父亲借钱。

“表哥,马上就要过年了,衣服很好卖,特别赚钱。你先借我3000元,我在街上多要两个摊位,一定能赚不少钱。”

“我工资也不高,小孩读书花销大,哪有那么多钱。”父亲淡淡地说。

表叔一听,有些着急:“我知道你没多少钱,可是你管着学校的钱,你先把钱借给我,等过年衣服卖完了,再把学校的钱补上,神不知,鬼不觉。”

父亲语气坚定:“我管的是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私借!”

表叔又劝:“表哥,我不白借,等我赚了钱分你1000元,过年了几个表侄每人一套新衣服。”

父亲站了起来,严肃地对表叔说:“公家的钱,说不能借就是不能借,你回去吧!”

最后,表叔拿着那篮鸡蛋,“空手”而去。

去年,我调到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对“忠诚干净担当”有更深的理解,以严惩腐败警醒党员干部“不敢腐”,以完善制度机制督促党员干部“不能腐”,以清廉家风引导党员干部“不想腐”。

前些日子,百朋家风家训展示馆完成升级改造,焕然一新,再次成为廉政教育、弘扬良好家风家训的打卡地,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一次,新提拔领导干部培训班参观团的一位青年领导干部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风家训馆里摆放一把算盘呢?”

“正所谓‘人人心里有本账’,将算盘摆放在馆里,提醒我们一定要算清人生的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算对了是‘明白账’是‘廉洁账’,赢了一生;算错了是‘糊涂账’是‘贪腐账’,毁了一世。”我耐心地向那位青年领导干部和参观团人员解释。

现场,我拿起那把算盘拨打起来,“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清脆入耳,震荡于心。

有一天,我正在用毛巾擦拭那把木质算盘,儿子问我:“爸爸,家里为什么要珍藏这把算盘呀?”看着已经是小青年的儿子,我说:“算盘由‘筹算’演变而来,启发我们要做好人生的规划;算盘是方形的,四边用木条框紧,启发我们做人要严守规矩;算盘用来计数、算账,启发我们生活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噼里啪啦”,在暖冬里,清风中,阳光下,儿子正娴熟地拨打着那把家传的木质算盘;“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女儿偎依在旁边准确地背诵珠算口诀。(柳州市柳江区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
新年刚过,车企为何纷纷涨价? 核酸检测公司的2023年,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