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广袤田野上,从耕、种、管到收,各式各样的“中国造”农机大显身手。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而在粮食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更高产的种子、更智能化的装备、更高效的农艺,都在不断涌现,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在今年丰收的1.3万亿斤粮食中,有不少都来自盐碱地的贡献。
山东省巨野县甘庄村,就坐落在盐碱地上,隆冬时节,土地上绿油油的麦田宛如绿毯。
而这样的变化,靠得是对盐碱地土壤的改造。技术人员将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在地下,灌溉或者降雨后,管道上层的盐分就会溶于水,紧接着汇入管道,通过管道流出这片土地带走盐分。现在,甘庄村的土壤盐分从6‰降到了3‰以下,适应了粮食作物的生长。
仅仅“改土”还不够,为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很多地方在“改种”上寻找突破。
在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眼前这片2000多亩的盐碱地,小麦长势良好,靠的就是改良小麦耐盐碱品种。而这些种子,都是村里从山东省种子总站50个耐盐碱小麦品种中海选出来的。
今年8月,山东首个耐盐碱彩甜糯玉米品种正式诞生于滨州市无棣县,经专家组测产,鲜穗亩产量为1333.4公斤。而为了培育出这颗能在盐碱地上高产的玉米种子,远在200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农科院里,刘霞和她的科研团队付出了整整十年时间。
十年磨一剑,而在全国,科研人员培育的950个区域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适应自己的种子。今年夏收和秋收时节,盐碱地里的阵阵麦浪、颗粒饱满的玉米,就是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最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