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样的地形,也无论是小麦、水稻,还是玉米、大豆,都有自己的“专属”农机。而这背后,正是我国不断升级的农机装备制造能力。
眼下,冬小麦的播种已基本结束。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河北衡水,为实现农业节水的目标,今年的小麦播种,当地选用了既能播种还能同步铺设滴灌灌带的农机。水通过灌带,会以水滴的形式滴入小麦根部,一年两季每亩就能节水90立方。
在丘陵山地,国产的山地单轨运输车穿梭在四川眉山丹棱县高低起伏的果园里,解决了丘陵地区柑橘搬运难题。不到20分钟,便可完成700米的山地运输任务,每亩每年节约人工成本500元。
不仅如此,农忙时节,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4000多种我国自主研制的农业机械装备,驰骋在高原、极寒、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田野里。
而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更是让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秋收,在北京海淀区的京西稻智慧农场,基于强大算力支撑的智慧农机控制系统,让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远程开启这台无人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每小时作业面积达到15亩。
除了拥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智慧控制系统,越来越“聪明”的北斗导航系统也来助力。在江苏盐城的这个家庭农场,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小麦条播机正按照北斗规划好的播种路线匀速前进,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气呵成,作业误差在2厘米以内。十年来,我国带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化农机从不到1万台增长到今年超过90万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