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放开”尽力做准备

而目前国内80岁以上老年人的

加强针接种率只有40.38%

写《守护老人》这组封面文章时,我犹在和编辑讨论,不知中国何时会“放开”?因为高危人群的免疫屏障还没有建立起来,8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今年8月以后几乎没有增长,加上近期疫情仍未现拐点,我们猜测“放开”或许还要等待数月。

没想到,文章发表一天后,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11月30日的座谈会上就释放出政策优化的信号。此后的一周,各地防疫政策大调整:从常态化核酸过渡到公共交通、公共场所取消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封控范围进一步缩小,密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被默许居家隔离……几天内空荡荡的地铁就恢复了早晚高峰。疫情三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正在回归正常,但这种“正常”是未完成式的,不少人对疫情的深层焦虑并没有缓解。

我们看到,仍有人在寒风中排长队做核酸,一些老年人找不到疫苗接种点,抗原检测“一盒难求”,部分邻居对阳性能否居家持不同看法。防疫政策调整,也让医生们颇为紧张,他们四处打听何时会彻底“开放”,已经咬牙做好了硬扛的准备。此前一段时间,医院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核酸检测中,但更为关键的是重症资源。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为向“放开”平稳过渡还需要做更多准备。据世界数据,走向“放开”有三个条件:一是60岁以上老年人至少达到85%以上的三针接种率,其中对最容易发展成重症的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一般至少要达到90%以上;二是足够的医疗资源储备,比如ICU床位和抗病毒药物;三是对公众及时的宣导,减少恐慌,让人们更加科学、理性地认知病毒的致病性和疫苗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是重中之重,而目前国内80岁以上老年人的加强针接种率只有40.38%。西方各国普遍以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作为分阶段放开的基本门槛,国内目前仍未见到“放开”的路线图。就医疗资源而言,不仅ICU床位不足,更关键的分级诊疗还没有做好,定点医院里仍有大量的非危重感染者,香港今年2月的情形必须引以为戒。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至少我们要清楚,哪些问题可在短期内解决哪些不行,在资源约束下随着疫情走势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发于2022.12.12总第107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为“放开”尽力做准备

记者:霍思伊

相关阅读:
关于进一步优化发热患者就诊流程的通知 香港确诊者及密接者隔离检疫减至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