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衡阳县:强化“三资”监管 护航乡村振兴

来源:三湘风纪网

“通过公开抽签确定中标者,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村干部在工程项目上的腐败问题,这种‘阳光操作’的方式让我们心服口服……”近日,衡阳县库宗桥镇华山村在村部会议室举行田间渠道项目公开招投标,县纪委监委、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监督,会后,华山村旁义组党员村民代表左龙飞深有感触地说。

这是衡阳县纪委监委开展村级集体“三资”提级监督,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衡阳县纪委监委以“一县一清单”“一领域一专题”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监督,将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精心排兵布局,精准科学落子,全力下好“三资”监管先手棋、联动棋、一体棋,守护好群众“钱袋子”,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下好“先手棋”,布好三资监管“作战图”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衡阳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谋划在先、落实在前,抓好“三资”监管谋篇布局。

早在去年10月,衡阳县纪委监委就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工作,成立县农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西渡镇、库宗桥镇两个乡镇及部分村(社区)作为试点单位。

精准聚焦“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和收入多、负债多、项目多、信访多”的乡镇和村(社区),衡阳县纪委监委将其作为提级监督对象,并建立“班子成员联点、线索处置提级、日常监督提级、专项监督提级、协作配合、以案促改”等六大机制。

衡阳县纪委监委还全面摸底排查近3年涉农村集体“三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重点查处贪占、截留、私分农村集体“三资”腐败案件。同时,创新提出以“标准化”理念推进“三资”监管,明确“清底数、明流程、严制度、常监督、晒三务”五项标准,确保“资金严格使用全过程、资产严格管理全流程、资源严格管控全领域”。今年以来,衡阳县农村涉纪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56.11%,创近年来最大降幅。

下好“联动棋”,压实三资监管“责任链”

履责是否有力有效,事关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成效。衡阳县纪委监委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各方责任不断压紧压实。探索建立县纪委监委牵头抓总,县纪委监委提级监督员直接监督,乡镇党委全面参与,乡镇纪委密切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协作的提级监督机制。

同时,推动试点乡镇党委制定“三资”管理流程图,建立涉“三资”66项小微权力清单,实现“三资”管理使用在阳光下运行;整合“纪检、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力量聚焦“三资”监管,形成监督合力;并将“三资”管理纳入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的重要内容,纳入村(社区)巡察的重点内容,统筹“三资”管理专项监督检查与村社巡察、专项巡察联动开展、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衡阳县纪委监委发现问题603条,下发督办函 25份,2名村支部书记、1名村会计主动向县纪委监委说明问题。

构建联动“大监督”模式,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衡阳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审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建“1+X”综合督查队伍,促使相关责任主体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并督促县乡村振兴局对全县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共发现和整改各类问题706个;督促县财政局梳理“一卡通”资金项目25项,核查资金指标文件183个,核对资金246笔,清理核查项目资金220856.657万元。

下好“一体棋”,筑牢三资监管“安全墙”

衡阳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一体”思维,系统施策强化“三资”监管,守好村集体“家底”。坚持“边查处问题、边查漏补缺、边完善制度”,堵上制度漏洞,打好制度“补丁”。

衡阳县纪委监委制定出台《衡阳县村(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十严禁”规定》,同时督促两个试点乡镇制定六项机制,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清查和定期报告等制度。

对查处的“三资”领域典型案件,一律常态化公开通报曝光,共印发典型案件通报5期。通过召开“纪委喊你来领钱”违纪资金现场清退大会,让违纪村干部现身说法,将处分决定“一张纸”变成警示教育“一堂课”,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

2021年以来,衡阳县纪委监委共查处“三资”管理案件16件,党纪政务处分24人,留置2人,退缴资金46万余元。“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做深做实做细‘末梢监督’,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切实守好农村集体‘家底’,为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衡阳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衡阳县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
银川市应急管理局不折不扣抓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 国家卫健委:12月1日新增本土“4233+3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