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多彩服务惠民生 文化铸魂润民心

“送”文化、“种”文化、“兴”文化。今年以来,银川市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服务平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感受到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夯实基础文化阵地更“实”

白天可以去农家书屋上上网、看看书,晚上可以到文化大院听大戏、看电影、跳跳舞,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广大城乡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梢,既是重点领域,也有薄弱环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针对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实,银川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重心下移、基层优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推动更多文化资源优先投向基层、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不断投资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银川市坚持资源整合,推行每个村和每个社区文化设施“8个有”,即有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室),有一个文化广场或室外活动场地,有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标准化的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个标准化的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阅览室),有一名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和一名文化辅导员,有一支12人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服务机制,有安排、总结、考核、档案资料,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规范化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10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乡镇文化站,整合改建了23个街道文化站,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90%以上的村(社区)都配有标准的“三室一广场”,100%的乡镇(街道)和60%的社区建有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覆盖率100%;重点打造了100家示范性农民文化大院,扶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办文化,基本实现全市的村和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健全,基本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各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弘扬传统文化自信更“强”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银川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

今年,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深入到各乡镇、社区、农村文化站、学校等基层帮扶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牵手共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将文化艺术的种子带到了基层并生根发芽,让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红利。

同时,银川市还积极举办老年大学长期艺术培训班、青少年周末艺术培训班、广场民族健身舞创作与推广普及培训班等常规艺术普及项目,开设了声乐、合唱、古筝、二胡、小提琴、钢琴、舞蹈、服饰走秀、书法、绘画、主持朗诵技巧等艺术门类34个班次的课程,服务2000余人,切实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了人群、时间、空间全覆盖。为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加入了面塑、编结、剪纸等非遗课程,聘请了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进一步激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此外,银川市还扎实开展非遗传承人及传承项目评选认定,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举办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沿黄九省区非遗大集、非遗进校园、非遗优品大赛等各类传承展示活动,目前已建立国家级非遗名录7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32项。

精彩纷呈文化活动更“亮”

今年6月19日,为期5个月的银川市2022年“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活动在灵武市灵河公园启幕。今年的“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活动采取综合性、多样性、一站式、菜单式服务模式,举办专场文艺演出、特色民俗展演、送戏进乡村、农耕趣味运动会、现场送书画、优秀图书推介展销、非遗互动展览,以及送卫生、送法律、送科技、送家电下乡村等11类大型文化活动,5个月内举办了32场大型文化活动,每逢集市举办,共有26个乡镇参与其中。

今年以来,银川市还扎实开展“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推出了你买书我买单、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借阅等服务手段,重点推出了“你点单我送戏”惠民活动,开展各类惠民演出2000场次,参与群众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每个乡镇和村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

同时,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了宁夏乡村读书节、世界读书日阅读嘉年华、“书香银川·阅月相约”等阅读推广活动200余场次,成功打造了“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全国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了曲艺乐翻天、百姓大舞台、周末梨园大戏台等,举办银川秦腔节、少儿春晚、乡村春晚、一元剧场、歌手大赛、花儿歌会、广场舞大赛、社火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30余项,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辽宁省11月29日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612例 全国首创“数字体检报告” 银川政务服务进入协同管理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