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医疗贿赂又见新花样 打击更需掐准“七寸”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IC photo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IC photo

医疗贿赂又有了新花样。据新京报报道,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公布了一批医疗卫生行业商业贿赂案,对其花样翻新的贿赂手段进行了披露。

如以赞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费等名义,进行不法利益输送;在医药购销环节给付医院工作人员回扣;通过生产环节虚抬药品价格、流通环节虚假交易等方式套取资金进行贿赂等。

随着对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医药企业采取更为隐蔽、复杂的手段,为其贿赂行为披上“合法外衣”。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打击医疗商业贿赂和医疗腐败的力度持续加大。

比如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发布《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今年6月,九部门印发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工作要点,要求深入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惩治“红包”、回扣等行风问题。

在今年推出的反腐大片《零容忍》第一集,医疗反腐也是“重头戏”。据媒体梳理,仅2021年前三季度,就有至少60名医院院长因腐败问题受到查处。国家惩治医疗腐败的决心与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医药流通体制也日益健全,制度反腐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政策;“医药代表”的行为得到规范;药品购销“两票制”,让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变得异常困难;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让很多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几乎没有水分可供贿赂。

愈发健全的体制之下,医疗行风较以前改观十分明显。但也不能忽略,仍有部分靠商业贿赂而非药品竞争力抢占市场的药企,以及极少数对医疗商业贿赂仍抱有幻想的医务人员等,可能在新的形势与制度之下,还会不断尝试“开创”更掩蔽的利益输送渠道。

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件就很有代表性,多属于新形势下的新做法。这些已多次发生的真实案例无不说明,反医疗商业贿赂虽然力度很大,但有时也可能面临“下有对策”的窘境。

比如,药企不再敢直接向医务人员发放回扣,也不敢公开组织带有福利性质的活动,就以赞助科研经费的方式输送利益,表面上看是为了发展学术,实际上仍然是商业贿赂。再比如,药品购销“两票制”导致中间无法加价,就将药品出厂价抬高,这样既绕过了“两票制”的监管,又预留出大量商业贿赂成本。

而随着医改深入,随着反医疗商业贿赂力度持续加强,新的商业贿赂形式可能还会不断出现。除了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典型案例,最需警惕的是,当前民众享有的医保福利越来越大,报销不断扩围、报销比例持续提升,也使得倒卖和推广医保目录内药品,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因此,随着医保福利持续提升,反医疗商业贿赂和打击骗保的力度,也应持续加大。还要看到,医疗反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旧的潜规则已基本消除、新的潜规则尚未形成之际,正是扩大反医疗商业贿赂和打击医疗腐败成效的好时机。

尤其是,老套路好整治,新苗头难发现,针对医疗商业贿赂的新花样,反医疗商业贿赂既要有善于甄别的慧眼、掐准“七寸”,更要有不变的决心与力度。如此方能一鼓作气,进一步挤压医疗商业贿赂的空间,使之更加难以为继,持续改善医疗行风,造福社会民生。

撰稿/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西安调整限购政策,外地户籍落户或半年社保即可买二手房 奖励层层提高、各地政府点对点输送,郑州富士康招工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