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键盘声机器声奏起“工业交响曲” 工业上楼让先进制造业步步高

深圳一些近百米的高楼内,除了白领敲键盘的啪嗒声,还响起机器运作的金属声。随着“工业上楼”模式不断推广,空间“折叠”,产业“多维”,位于宝安全至科技创新园区内的23层、高99.8米的产业综合体,改写着人们对传统工厂的印象。

深圳力推“工业上楼”风生水起,进一步“蹚宽”先进制造产业空间。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第十条的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

“存量”变“增量”,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在全至科技创新园区内,记者见到了“工业上楼”的现实样板:货物在卸货平台落地后,不到5米就可通过专用货梯,直上直下最高抵达23层……深圳率先全国探索“工业上楼”并投资打造该园区,以“厂房+写字楼”的复合标准建设包括1栋23层科创大厦、3栋5层研发办公楼、1栋人才公寓、1栋综合配套楼,工业空间从原来5万平方米拓展至15.5万平方米,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深圳工业和产业大区,宝安区大规模推广“工业上楼”,破解空间难题。目前,宝安区已有37个社会投资项目实践“工业上楼”。其中,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一期)、艾美特工业区、衙边工业区等20个“改工类”预计可提供厂房空间214.9万平方米。三诺智慧声谷大厦项目等17个非城市更新产业项目预计可提供厂房空间94.4万平方米(含产业遴选项目7个,提供厂房空间60.7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验收项目2个,提供厂房空间7.8万平方米,成功探索出“工业上楼”经验。

“工业上楼”落地过程中,问题常见是重型设备不易上楼、生产空间荷载要求高、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为解决难题,南山目前最大智造基地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探索实践“折叠空间,多维产城”,通过环形坡道+高架道路模式实现多首层厂房,最大化满足四大产业的生产需求及入驻企业的低楼层意愿。“工业区原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开发后最终建筑面积将达到近100万平方米,有效提升工业用地的投资开发强度,使有限的产业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宏君表示。

“工业”成“产业”,打造复合型功能园区

从单一工业发展为产业集群,“工业上楼”推进产城融合,又带来产城融合的新动力。通过创新产业载体,在建筑规划上最大限度契合各类产业入驻要求,满足企业研发、生产需求,已成为很多“工业上楼”项目设计的共同特点。

根据企业需求,同一地块的楼栋间可建设连廊,形成更大面积的工业厂房。龙岗宝龙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为实现“工业上楼”采用的退台式建筑设计。其中,1-4层可以建设单层面积6000-10000平方米的大平层,可以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精加工生产线,或者5亿元以上大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5层以上单层面积3000-5000平方米,适合亿元级企业布局超净车间或无菌车间,正吸引各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不同于以往独门独户的工业厂房,产业大厦由于规划先行,更容易形成完整产业链。事实上,“工业上楼+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理想的存在方式。对产业园区而言,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才是核心竞争力。

今年7月,坪山城投智园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围绕坪山区“3+N”主导产业布局,聚焦吸引一批集成电路上下游和智能网联车方向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助力坪山做强支柱性先进制造业集群。截至目前,智园项目已签约及对接了一批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方面的高端研发、智能制造型优质企业,成为新一代创新型“工业上楼”园区标杆。

“制造”到“智造”,推动高新产业聚集

正在建设中的新桥东一期A的首层厂房,以高达7.8米层高,超过10米柱距,一万多平方米的首层面积,为生产线预留了开阔空间。“产线线长可以布置到50米至200米,有利于自动化生产,能为体量大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服务。”新桥东项目实施主体、深圳市宝实置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作为深圳第一大工业上楼试点园区,项目建成后,将提供约160万平方米厂房、100万平方米研发用房、160万平方米的居住和商业配套空间,将建设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全球标杆产业园,打造为创新、创业、创投“三创结合”的先进制造业园区。

先进制造行业实现“上楼”,前景越来越好。今年6月,深圳出台“20+8”产业集群政策,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20+8’产业集群政策布局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将有力支撑深圳可持续发展,助力、引领我国制造业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圳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5年向企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全力推进“20+8”产业集群落地生根,此举将为制造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把制造业的根基扎得更牢、更稳,持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分行原副行长徐长宁接受审查调查 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