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对远渡重洋赶来的人们而言,告别才刚刚开始。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发生6天后,遇难的两名中国留学生,在亲友的陪伴下,先后完成了告别仪式。
就像一场需要仪式的悼念一样,我们找到了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拼凑一些关于两个年轻人的记忆。
11月1日,民众走进设在韩国首尔广场首尔图书馆正门前的集体焚香所,为遇难者献花默哀。新华社记者王益亮摄
达子 26岁留学生
爱冒险、爱运动,那个一直奔跑的男孩,想和女友去环游世界
达子,朋友都这么喊他,因为这样叫起来亲切。朋友都说,他喜欢冒险、酷爱运动。达子离开的第六天,朋友们仍然没有想明白,那个26岁的年轻小伙究竟是怎么倒下的。
来自宁波的留学生达子,是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四名中国遇难者之一。他喜欢摩托车,还是韩国崇实大学橄榄球队出色的防守。要想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要么壮得像头熊,要么速度如闪电,要么平衡能力堪比不倒翁。显然,身高1米75左右,体格强壮的达子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和耐力。
好友陈冬(化名)几乎翻遍了所有事发当晚的消息。人们事后得知,在一段陡坡窄巷里,挤进了300多人。人们在推搡、争执,伴随着尖叫声和辱骂声,警察维持秩序的声音淹没其中。
达子和他女朋友也在人群中。他们听说梨泰院有万圣节活动,也想去看看。
当晚10时左右,当庆祝的情绪达到高潮时,人群的压力也达到了顶点。之后的某个瞬间,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达子和女朋友小美(化名)被挤压得失去了意识,小美被警察救出,清醒后,从层叠的人群中找到了达子,哭着打通了摩托车队里好友的电话。
阿伟(化名)接到了求救电话。当时他正好在梨泰院附近,赶到现场后,他丢下车冲进了人群,最后在混乱的巷道里找到了躺在地上的达子。他们请求热心人为达子做心肺复苏,达子没有醒过来的迹象,身体也慢慢变凉。
11月3日,在亲友的陪伴下,达子的告别仪式在韩国举行。包括陈冬在内的生前好友都赶到现场,为送别,也为帮忙。“他的父母已经到了韩国,叔叔阿姨不会说韩语,我们会一直在这边帮忙,送他离开。”陈冬说。
10月30日凌晨,在韩国首尔市龙山区梨泰院洞一带,救护人员在现场工作。图源新华社
达子离世后,很多朋友来到他的社交账号留言。
在达子的社交媒体简介中,他这样介绍自己和他所热爱的生活:“已有女友,在韩留学的宁波小伙,韩国崇实大学橄榄球队防守,宁波战舰美式橄榄球队队员。”
2018年夏天,达子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宁波洛克公园中心是他常去的地方,那是他训练的地方。他在一片绿茵的草坪上奔跑,紧盯着飞向自己的橄榄球,拦下它,然后欢呼跳跃。
时间来到2019年9月,训练的地点变成了韩国崇实大学,画面里还是那项他热爱且得意的运动项目,“给你们看一下啥叫鲤鱼跃龙门。”他在视频中骄傲地配文。
这个喜欢“冒险”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2020年夏天,达子爱上了摩托车。“他就喜欢那种奔跑起来的感觉。”朋友说。
在韩国求学的几年,课余时间达子也会去兼职。终于,在2021年2月,他全款买下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他也因此认识一群同样喜欢摩托车的好朋友和刚交往不久的女友,这给生活在异国的他带来了不少慰藉。
之后他也曾因骑车摔伤,但这些都没有让这个乐观、喜欢奔跑的男孩停下来。周末,他照常骑着摩托车出现在咖啡店,海边,樱花树下。有一次,路上遇见一辆打双闪的出租车,他停下来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直到交警来后,他才放心离开。
他还曾约定,和朋友一起骑摩托车去旅行。如果一切顺利,达子会在不久后回到宁波,并计划之后和女友一起去环游世界,泰国是他计划中的一站。而这所有的计划都在10月29日这晚,被按下了停止键。
这个一直奔跑着的男孩停了下来。
小丹 22岁留学生
她文静、努力、不张扬,离回国计划只有两个月了
11月4日上午10点30分,梨泰院踩踏事故遇难者之一——中国留学生小丹的告别仪式在韩国忠清北道堤川市举行。小丹今年22岁,浙江宁波人,她的父亲、姐姐及20名中国的同学好友参加了这场告别仪式。
长春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李旸老师向新京报记者确认,小丹是该校2018级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就读的专业为中外合作办学,授予三年制专科学位。第三个学年,学生可选择继续在国内读书,或前往韩国世明大学。2020年,小丹前往韩国世明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攻读经营学。
自留学以来,小丹已有两年没有回家。原本,她打算12月15日结束期末考试就回去,已经提前订好了机票,却在10月29日梨泰院异常拥堵的人群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小时。
小丹所在的堤川市距首尔市有150公里。从堤川市世明大学出发,无论选择大巴还是自己开车,都得花两个小时以上。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决定参加这场年轻人的狂欢,又是如何随着人流挤进那条“夺命”小巷。
10月30日,警察在韩国首尔的踩踏事故现场警戒。新华社发李相浩摄
在多名同学的回忆中,小丹是一个“文静、朴素”的女生。她身高一米六,留着中分的过肩发,有时会将头发扎成马尾辫,戴着眼镜,喜欢穿卫衣、牛仔裤、板鞋,“看上去年龄很小。”
在上课时,她存在感不高,不常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阿杰(化名)与她是隔壁班同学,所有课程都在一起上,与她的本科室友也是好友。阿杰印象里,小丹不是爱出头的性格,学校活动参加的不多,有两三个要好的朋友。
她或许就是这样不喜张扬的女孩,但一直在为自己的学业和将来努力。“她学习成绩挺好的”,阿杰回忆,专业共有120人,联合培养项目只选择8至10人,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这个名额,远赴韩国。学习一年语言后,第二年,她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还申请了专升本,希望获得世明大学的本科学位。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明年夏天,她就要毕业了。在韩国的留学生中,小丹是为数不多想要回国就业的人。她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广泛,最近几年,有不少人进入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公司工作。
告别仪式当天,堤川市的气温只有5-6℃,据阿杰回忆,小丹的父亲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运动外套,背着一个旧背包,头发苍白,眼睛浮肿,一路被小丹的姐姐搀扶着,显得很疲惫。
姐姐捧着小丹的遗像,照片上的她长发过肩,留着齐刘海,未戴眼镜,在静静微笑。小丹的棺椁上,写着一句话:“你放心吧,姐姐会好好照顾这个家的。”
父亲与姐姐向小丹说了最后几句话。阿杰记得,父亲是用方言哭喊的,他只听到“我的小囡!”当时,另有几名韩国遇难者家属也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场面一度十分悲痛。
下午1点半左右,阿杰与同学们一一上前,在寒风中与小丹的家人道别。阿杰记得,小丹的父亲向他们鞠了一躬,最后说了一句,“谢谢你们陪伴小丹。”
新京报记者熊丽欣徐巧丽丛之翔
编辑刘倩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