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建造落笔千里江山

厦门新会展中心的施工现场,超强台风逼近,200吨的异形“燕尾脊”正在缓慢滑移,与时间赛跑;

淮安西游乐园里,工程师们用2万个异形钢结构网片支撑起81米高的全球最大假山,不容一丝一毫的误差;

柴达木盆地的页岩油开采现场,如何防止油井的油、气、水层互相串扰,这场能源开发的成败在泥沙之间……

大型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正在央视热播。该纪录片以“探寻工程奇迹”为主线,聚焦30多个工程项目,展现中国建造迈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征程,及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从全球最大球体建筑太阳酒店,到拥有迄今世界最大实验洞室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再到抽水蓄能领域占三项世界第一的句容抽水蓄能电站,这一系列代表性工程既是中国建造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大国建造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

“除了这些带有‘最’概念的超级工程,我们还重点呈现了与老百姓生活更接近的民生工程,以体现大国建造的民生温度。”《大国建造》摄制团队负责人向记者举例,在广西,巴马县城改造项目的总指挥胡万君和团队在7年时间里建设了23个民生工程。对于这个参与过沙钢、宝钢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团队来说,在巴马修一条小路、建一所学校并没有技术难度,“因为他们要挑战的不是创造多少个‘最’,而是实实在在解决民生之需。”

记者注意到,“中国建造的坚实底气”在纪录片中被多次提及,底气何来?

以水泥为例。“一般人很难想象,普普通通的水泥可以有这么多种形态,而‘千变万化’的它正代表着我国基础工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该负责人介绍,第一季故事里曾展现的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是目前全世界最“纤细”的桥,为给桥梁减重,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抗弯拉性能高、强度大的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而在柴达木盆地的页岩油开采中,油井水泥采用的是一井一方的定制专属配方,“三峡牌”耐高温油井水泥极大延长了油井的生产寿命。

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这些工程中,大到上百吨的钢构件,小到一方水泥,上至几百米高空,下达几千米地底,都是建造实力的体现。

跨越10万公里、历时5个月、走进30多个建造一线现场,最令摄制团队感动的,是建造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国工匠精神。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在崇山峻岭之间,他们在坚守奉献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作业难题,完成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创造令人惊叹不已的建造奇迹。

“正如纪录片主题曲所唱——赤子的心,青山看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沈东方)

相关阅读:
大藤峡右岸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黑龙江省11月3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