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玉珍:“春蕾”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郑玉珍:“春蕾”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谢谢您郑医生,我们全家都感谢您。”一位藏族妇女握着郑玉珍的手,激动万分。

刚刚诞下一名女婴的她和丈夫满怀爱意地看着怀里的宝宝,身为云南省迪庆州人民医院妇科大夫的郑玉珍,内心也抑制不住地高兴。要知道这对夫妇结婚十年都没有孩子,在经过郑玉珍的诊治调理后,妇女成功怀孕,女儿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对美好生活更加憧憬。

那一年是2019年,郑玉珍33岁。

回想33年前,一个小女孩的降生却并没有得到此般怜爱,甚至说是从小不受待见。

灰暗人生照进“温暖”

1986年10月,郑玉珍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个彝族小村寨。童年的回忆,对她来说并不美好。

“我的爸爸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而且都生了男孩,只有我妈妈生了两个女孩。”郑玉珍还清晰地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年过年,鸡腿一般不会属于女孩,买什么东西,女孩的需求也总是排在后面。”

在大人们的眼里,“女孩读书没什么用,反正将来都是别人的媳妇。”

她们的母亲就是如此。郑玉珍形容母亲“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说,母亲早早嫁人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还要忍受婆家人的冷言冷语,只因为没有生出儿子。

然而,朴实坚韧的母亲却认准了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女儿学知识有文化。

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郑玉珍的母亲挑着扁担卖包子。她记得,妈妈每天凌晨1点多就起床,然后和面,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全靠手工,天气特别冷,就是靠扁担来挑,一边挑火炉,另一边挑篮子,篮子里有个锅。“我妈妈的手到现在就像那个松球一样,一碰扎人的那种。”

郑玉珍和妹妹总是提着水壶,跟在母亲的扁担后面,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小学时光。“我当时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样才对得起妈妈的付出。”

然而,好好读书对于当时的女孩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2002年,郑玉珍中考那一年,她的妹妹正读初一。又逢家中变故,一时间负债累累,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成问题。“爸爸说,我和妹妹可能只有一个人能读书了。”

那个假期成绩出来了,郑玉珍考得不错,但她却高兴不起来。“我想也许我再也不可能继续读书了。”开学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始终不敢问爸爸“最后的决定”。

就在生命中一片灰暗的时候,一束光照亮了郑玉珍的人生。

一天,校长突然给郑玉珍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有一个叫“春蕾计划”的公益项目,可以资助上不起学的女同学继续读书,昆明女子中学就有对应的招生班级,不用交学费,每个月还会给学生一些补助。学校有一个名额,他想推荐郑玉珍去。

“我可以继续上学了!”郑玉珍的激动难以言表。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命运也在那一刻彻底转变。

沁人甘露滋养“春蕾”

第一次到昆明的时候,郑玉珍感觉自己像看电视一样,行人车水马龙,街道热闹非凡,大街上跑着两层的公交车。她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挪不开自己的脚步。爸爸当时就一直在催她,“快点!快点!我们走啊。”

在大城市上高中,一切都像是在做梦。当时,学校里郑玉珍所在的年级有一个“春蕾班”,两个“城市班”。虽然也经历了背井离乡的不适,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感也曾困扰过她,但很快,积极调整情绪后的郑玉珍融入了崭新的高中生活,优异的成绩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

更让她感到温暖的是,“春蕾班”里的师生情像甘露一样滋养着女孩们。

郑玉珍身体比较弱,高一的时候经常发烧,她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在送她去医院的路上因为打不着车,就背着她一路走到了医院。“那位老师特别瘦,那天晚上我在老师背上,就听到她走路的时候骨头嘎嘎嘎响。”后来再次在昆明见到那位老师时,她告诉老师:“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您背我走的那一段路。”

除了在学校里照顾女孩们的学习和生活,老师们还经常带她们“走出去”开阔眼界。“当时,我们去了世博园,还看了云南印象的演出,我觉得特别震撼。老师还带我们去了博物馆、翠湖公园。反正只要有机会,老师都会带我们出去。”郑玉珍的语气里对老师满是感激。

郑玉珍形容同学之间的感觉就像亲姐妹一样。“还有一次,我记得当时我急性阑尾炎做手术之后住院,老师说不能太多人看我,会打扰我休息,于是就派了三个学生代表过来看望。当时,我们班每个人都给我写了一封信,还有同学用彩色的纸给我包了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每个假期回家,郑玉珍都会跟妹妹讲外面是什么样的,每次讲她都很兴奋。有时回家她也会用平时省下来的钱给妈妈买一件衣服,即使是一件几十块钱的背心,妈妈也很高兴。爸爸也会主动关心她的成绩,“听到我成绩还不错,爸爸也觉得当初送我去上‘春蕾班’的决定是正确的。”

执着坚守传递“微光”

在“春蕾班”里度过了三年美好的高中生活后,郑玉珍顺利考上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她是整个乡第一个大学生,“这个‘第一’属于女孩,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后来郑玉珍又考取了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读的是中西医临床妇科方向。毕业后,她曾在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工作,后来到云南省迪庆州人民医院妇科工作至今。

研究生学历的郑玉珍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医院,也有不少更好的工作机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一一婉拒。“这里很多女性需要我,她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妇科知识,知道如何更好地关心自己的身体,同时,我留下来也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妇科问题。”

工作至今,郑玉珍是医院里唯一的研究生。“刚来的时候我真没想到这里的妇科疾病科普方面那么落后。”所以,我就想着通过自己的专业尽最大努力去给这里的女性普及卫生、疾病预防的知识。”

只要医院有下乡的机会郑玉珍都会主动去,她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跟妇女们说“你这个要注意什么”“一定不能怎么样”……

她还给很多病人留下了电话或加微信,“只要她们有不明白的问题,无论多忙我都愿意回复,尽力帮她们解决。”

在妇产科工作多年的她,如今依然感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今仍影响着一些家庭。我经常跟孕产妇和她们的丈夫、家人反复沟通,给他们讲男孩女孩都一样,一点点地去影响他们。”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郑玉珍见证了很多新生命的孕育过程,她感慨于生命的伟大。在她看来,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值得被祝福,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足够的爱与尊重,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她在“春蕾班”里感受到的平等与关爱,如今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传递出去。

藏族夫妇在女儿一周岁的时候给郑玉珍发了一张孩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女孩乖巧可爱,憨态可掬。郑玉珍很开心,她相信,这个女孩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
中国裁军大使:冷战思维是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 缩量反弹:沪指涨0.19%,创指涨逾1%,近3000股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