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9月22日下午,商务部举行例行记者会,针对9月21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2022/2023》,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84亿美元,增长20.2%;其中,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充分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我们注意到,建议书提出,希望欧盟继续积极主动与中国互动,并反对经济脱钩。我们认为,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应坚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务实合作。中欧经济保持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符合双方企业和人民的利益。中方愿与欧方继续加强经贸政策沟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此前,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些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有着怎样的内涵,又体现着哪些趋势呢?
希望成为中国发展故事的一部分
据德国《商报》9月21日报道,根据德国中央银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达101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62亿欧元。这一数字也创造了德国投资中国的历史新高。在对德国中央银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德国企业在2022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中,有一半以上是德国企业中国子公司利润的再投资。而计划在未来投资的企业还会有不少,比如德国的廉价超市巨头奥乐齐,他们希望在中国增设数百家门店。
据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2年欧洲企业在华商业信息调查》(以下简称“商业信息调查”)显示,外资在中国“坚持到底”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拥有14亿消费者市场,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业集群,近年来还拥有一个充分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欧洲企业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成为中国发展故事的一部分势在必行。
中国英国商会的调查显示,英国企业每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基本接近。这表明英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一直有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源源不断的机会。其中,在IT和电信行业,有75%的英国企业将中国列为第一首选市场,在教育行业,有80%的企业将中国列为前三大首选市场,医疗保健企业(69%)、零售和消费品企业(68%),以及酒店和旅游观光企业(68%)同样将中国市场列入前三大首选市场。
今年7月底,中国日本商会发布的第13版《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2年白皮书》显示,在华日资企业2021年度的业绩有明显恢复,不仅超出疫情爆发前的水平,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白皮书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最新版《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结果称,在中国投资的日资企业中,对2021年度利润的问题,回答“盈利”的企业占72.2%,较2020年的数据增长8.7%。白皮书还称,约有5成日资企业将在中国市场累计收益中的“绝大部分”或“一半左右”用作投资本金,用于增强在中国境内的生产和销售等能力。
“不敢多说”的增长
在中国商务部发布1—8月外国对华统计数据之后,虽然韩国对华投资增幅位居第一,但是韩国媒体报道甚少。韩国《财经新闻》9月20日的报道称,就在韩国对华贸易呈现30年来首次连续出现4个月逆差之际,韩国对华投资却出现猛涨态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有专家分析认为,今年第三、第四季度中国吸引外资还将持续增长,有可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
自2021年以来,中韩双边贸易和投资尤其在产业投资方面有所恢复,并有加快投资的意向。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份,中韩两国贸易额达15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为两国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韩国企业加大对华投资最大的担忧之一,就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和科技战,担心被“殃及池鱼”。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本月发布的《美国对华贸易管制的影响及对策》报告认为,如果美国对华实施全面出口限制,那么韩国全部产业的附加值可能减少1144亿美元,美国的附加值损失将更大,达到1474亿美元,受到的负面影响大于日本和中国台湾。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的题为《英国为何改变对华立场?》的文章作者汤姆·麦克塔格认为,长期以来推动英国对华政策的理由正在重新确立,伦敦的一些人想知道,为什么不在涉及英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时更加独立?拜登政府已明确表示,美国短期内不会与英国达成贸易协议,此外,欧洲大陆也继续奉行与中国接触政策。中国的规模和财富意味着英国根本承担不起不接触中国的代价。
中国引导外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条款从上海自贸试验区190条缩减到目前全国31条、自贸试验区27条。中国还打造了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平台以助力对外资的制度性开放,建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230个国家级经济开放区等国家级核心开放平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蓝庆新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外商投资持续向好,但也应该看到,仍存在一些影响外商投资预期和信心的因素,应稳妥施策引导外资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健全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加快推进项目签约落地;二是优化外商投资导向,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精尖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投资,推动更加平衡协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是着力强化投资平台作用,更好地发挥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定,推动制度创新。”
与投资增长相伴的是外企人才本土化进程的提高。《商业信息调查》中显示,过去5年里,绝大多数欧洲在华公司的员工(从初级员工到董事会成员)部分本地化了。一位工程机械领域的德国企业高管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一些中国团队的话语权和独立性越来越高,外企本土化进程成效显著,经过疫情,一些外国人认为,跨国出差反而是一种浪费和低效的工作方式。
[环球时报驻德国、韩国、英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青木张静纪双城宋毅环球时报记者倪浩高莘陈子帅]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