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青报刊文:是否延长专硕学制,要搞清两个“不同”

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喜”的是延长学制带来了找工作的一年缓冲期;忧的则是这多出来的一年同样带来了学费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延长专硕学制,主要是为了保障专硕的培养质量。但是,是否延长专硕学制,各高校不要盲目跟风,而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硕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探索适合本校的专硕培养模式和特色。

我国从2010年起推进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核心内容就是把硕士分为学术硕士(学硕)和专业硕士(专硕),并要求2015年实现专硕与学硕的招生比例达到1:1。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专硕的招生规模已经超过学硕,2019年,专硕在校生规模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超过60%。按照教育部制订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未来新增的硕士点和硕士招生,主要集中在专硕领域。

但是,对于专硕,一直以来存在“定位不清”,“身份不明”的问题。曾有学生称,专硕除了学制不同、学费不同、名称不同、地位不同外,与学硕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使得专硕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特色,而且培养质量也受到质疑。

解决这一问题就有两个思路,一是向学硕看齐,把学制调整为3年。这样在学制上就做到了和学硕“平起平坐”。这一思路的优点是,在当前存在“唯学历”评价的情况下,专硕可获得和学硕平等的地位,问题是专硕的培养特色可能更不明显。

另一个思路则是从专硕的育人定位出发,探索专硕不同的培养模式,根据专硕的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学制。这一思路的优点是,真正形成专硕的特色。因为延长专硕学制,如果与育人的定位不符,非但不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负担。其面临的挑战是,高校要有自身明确的定位,打造专硕教育特色。

确定专硕的学制,要注意两个“不同”。一个“不同”是学硕和专硕的培养定位是不同的。学硕是为博士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重点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专硕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因此,不能按学硕培养模式培养专硕。在一些国家,专硕(课程硕士)学制有的只有一年,但由于强调课程质量把关,专硕依然得到社会认可。

另一个“不同”则是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专硕培养定位和要求也不同。当延长专业硕士学制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给人的感觉是,3年专硕比两年专硕更有含金量。其实不然。专硕的培养质量关键要看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延长一年学制,但这一年如果就是让学生去实习、找工作或者做毕业论文,意义并不大。

要做到以上不同,就要求学校能够明确专硕的学制和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并就此广泛听取在读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其中,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意见尤为重要,通过听取意见,可以找出专硕培养存在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延长学制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并不能提高专硕培养质量,还会增加学生的求学成本,也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整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提升。

来源:北京青年报

此前报道

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专家:有现实必要,保障教育质量(澎湃新闻)

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

“喜”的是延长学制带来了找工作的一年缓冲期;忧的则是这多出来的一年同样带来了学费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9月1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多位正在备考学生以及教育专家。

有专家指出,专硕学制的延长有现实必要性。在延长学制的同时,还应探索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提高专硕的培养质量。在扩大专硕培养规模的同时,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实效。

如何提高专硕教育质量?专家认为,应该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才能形成本校的培养特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

每年的6月至8月,是各大高校集中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时期。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多所高校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将对该校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专业作出学制拟调整的公告。

8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布《南京师范大学关于部分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学制拟调整的公告》称,南京师范大学拟将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的学制拟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澎湃新闻注意到,继南京师范大学调整部分专硕专业学制之后,8月17日,福建集美大学在其官网发布该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专业信息称,除学科教学(语文)外的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领域、全日制机械专硕、全日制交通运输专硕的培养学制更改为3年,全日制会计专硕培养学制更改为2.5年。

四川外国语大学7月13日在其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公告称,从2023级开始,该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关于专硕学费标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该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如金融、国际商务、审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专业学费为1.3万/年;法律为1.1万/年;教育、社会工作1万/年。

西北师范大学6月23日发布研究生招生指南,其中明确指出,全部专业学制为3年。陕西理工大学也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指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2年,其余学科学制均为3年(最长学制原则不超过4年)。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过去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对专硕学制的调整。

2021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2022年哈工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须知》称:“我校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至3年,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的基本学习年限。将基本学习年限由2年调整为3年的学科,在过渡阶段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良好者可申请提前至2.5年毕业,具体标准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河海大学于2021年将金融、新闻与传播、应用与统计、会计等专业学制调整为3年。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也作出了相应调整。

学制延长让考生“喜忧参半”

专硕学制的延长,让不少正在备考的考生“喜忧参半”。

萧云(化名)是一名四川某二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了弥补高考滑档的遗憾,加上对现学专业不感兴趣,她正在备战年底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且将目标锁定为上海某985高校三年制的文科专硕。

萧云称,择校时知道其他学校有两年制专硕,但出于名校情结,还是坚持报考了这里三年制的专硕。

虽然会担心三年专硕要多负担一年上万的学费和生活费,找工作时年龄也比较大,但萧云依然觉得三年的专硕会比较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与萧云对三年制专硕早有预期不同,薛文(化名)面对目标院校专硕突然延长学制有些措手不及。

薛文坦言,自己当初选择这个学校不仅仅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和学术水平,两年的学制也很有诱惑力。薛文本科就读于一所内地二本的新闻专业,因为向往一线城市的媒体资源,她今年将目标锁定在浙江省某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硕。

此前,这所学校的专硕一直是两年学制,今年该校发文改为了三年制,这让薛文感到有些无奈。

三年制的专硕意味着薛文要多交一年八千元的学费还有生活费,虽然有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补助,但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她说,如果能够早一年毕业,就可以早一年赚钱,也会缓解自己的年龄焦虑。除了经济和年龄上的考量,薛文更担心的其实是学术要求,“如果改成和学硕一致的三年制,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也要向学硕看齐,论文要求会更严格?”

不过,薛文依然对三年专硕充满期待,她说多出来的一年意味着她可以不用那么匆忙。她原本打算两年专硕以就业为导向,目的性很强。现在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喜欢的媒体实习,也可以在学术上进行探索。

专业硕士教育如何确保高质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围绕专硕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二年制的培养质量能不能令人满意。济南大学教授李金屏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多年的实践发现,二年制专硕的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导师不愿意指导二年制专硕,怕给他们的项目无法在期限内完成。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定位不同,对师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都不同,需要专业硕士教育有不同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但是,从现实看,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参照学术硕士培养方式培养专业硕士,专业硕士成为学术硕士的压缩版,于是出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相比,只有名称不同、地位不同、学制不同的问题。

“在一些考研生心中,专硕是学硕的备胎,而不是不同的成才选择。用人单位也存在对学硕的评价高于专硕的倾向,不是从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评价人才的能力。”熊丙奇称,在这种情况下,延长专业硕士的年限,就有某种现实必要性。但是,如果仅仅延长学制,而不探索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那专硕的培养质量还是难以提高,扩大专硕培养规模,也很难起到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的实效。

如何让专业硕士教育确保高质量?熊丙奇认为,首先需要全社会推进破除“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只要“唯学历”评价体系继续存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都难以摆脱学历导向,以形成并坚持自身的培养定位。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生的办学自主权,对于本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这类教育事务,应该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负责,要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样才能形成本校的培养特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专硕学制的延长主要还是从教学质量上来决定的。此前专硕教育时间太短、学习内容有限,质量很难保障,导致专硕教育跟学硕教育质量差距较大。专硕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关键的是观念要改变。不能把专硕当成低于学硕的标准去设置。要让专硕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专硕的发展空间一定要结合实际去做研究。”

相关阅读:
江苏财政聚焦“一老一幼”强化资金保障 守护“最美夕阳” 托起“灿烂朝阳” 高台:让“写在纸上的教训”成为“烙在心上的敬畏”